(旋渦紋雙耳彩陶缸)
旋渦紋雙耳彩陶罐
約5000年前,中原和沿海地區彩陶相繼衰落,在甘青寧地區發展起來的仰韶文化分支馬家窯文化,突然崛起,成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彩陶文化的代表。馬家窯文化於1924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首次發現。是黃河上遊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文化面貌不同於甘肅、青海的其他古文化,也不同於中原的仰韶文化。它是黃河流域重要的原始文化之壹。
在馬家窯彩陶壹千多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其文化特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壹般可分為馬家窯、半山、馬廠,分別代表三個發展時期。
馬家窯型(或馬家窯期)因馬家窯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和青海東北部,在寧夏清水河流域和河西走廊武威以東也有分布。馬家窯時期的彩陶是馬家窯文化中最精美的,有曲線構圖,筆法嫻熟。其彩陶藝術題材豐富,紋飾精美,構圖精美,技法多樣,是前所未有的。1972年,武威市涼州區東河鄉王靜齋村發現壹件馬家窯時期的雙耳螺旋紋彩陶罐。是馬家窯文化中高度發展的彩陶傑作,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文物鑒定專家組定為壹級文物。
這件螺旋紋耳彩陶罐高36.8厘米,直徑10.7厘米,底徑15.4厘米。直圓嘴,翻唇緣,肩部凸出,小腹略收縮,底部平坦,耳橋形於腹正中。細陶土紅陶器,黑色。從口沿到肩部有三個粗和弦,肩部有兩組細和弦,每組四個,由粗和弦隔開。腹部紅色露胎有六個* *螺旋紋,四個螺旋紋的渦心畫出相對的半圓紋;另外兩個渦以雙耳為渦心。這是壹幅展示人與水的密切關系的圖畫。這種華麗的畫面,仿佛讓人看到了雨中雨滴在河面上造成的漣漪,又仿佛是湍急的河水形成的漩渦,給人無限遐想。弧線組成的螺旋圖案在* * *的腹部非常和諧,有壹種瑰麗大方的氣度。這些千變萬化的婆娑圖案,形式多樣,連綿不絕,顯示了自強不息的生命力,成為原始彩陶藝術的壹大亮點,是馬家窯人對自然詩意的哲學思考和追求美的強烈審美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