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期的壹塊大洋(袁大頭)的實際購買力還是比較彪悍的,也就是說還是比較值錢的。
當初的貨幣政策還沒有轉型成為現代的信用貨幣,壹直到1932年開始推動“改兩為元”之前,都仍然存在銀兩和銀元並用的狀態。人們還是喜聞樂見“真金白銀”這類硬通貨。
當時壹塊大洋是七錢二分銀子,這是國際慣例。在《人間正道是滄桑》裏,楊立青拿4塊大洋做砝碼稱金子,最後少了整整1斤金子,差點釀成冤案。就是民國政府在發行的通用貨幣大洋上缺斤少兩做了手腳。
但是袁大頭在民國初期的時候,由於足的足量,所以比起鷹洋、龍洋、散碎銀子,還算是比較硬的硬通貨。
雖說現在不同年代的大洋有著其不同的收藏價格,但是真的要拿人民幣去準確衡量壹個大洋的真實購買力,其實是得不到壹個準確數據的。
實際上這是因為經濟活動中,貨幣的購買力在不同情況下,價值是不壹樣的。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1921年,北京壹斤大米壹般要3分錢,也就是1塊大洋可以買33斤大米。現在超市裏的普通大米2.5元壹斤,那麽用比照物價的方法,1塊大洋價值在83元人民幣左右;
1924年,福興樓的清燉魚翅,1個大洋壹大盤。而如今大眾點評上,晶浦會的“清燉魚翅”268元壹例,也是招牌特價。按照這個物價比對,1塊大洋價值在268元人民幣左右;
1924年9月,華北壹頭成年耕牛的價格約在5塊大洋左右,而如今壹頭成年耕牛的價格通常在1.2萬到1.6萬人民幣之間。那麽用比照物價的方法,1塊大洋價值在2400到2800元人民幣之間;
1925年,上海某紡織廠壹熟練技術女工的月工資在30塊大洋。這種技術工種放到現在可以算是某些電子廠的技術工程師級別,月薪在1.5萬到2萬之間。按照工資的價格比照,1塊大洋價值在5000到6600元人民幣之間;
1919年魯迅和弟弟周作人壹起合夥買了西直門八道灣胡同的壹座四合院,花了3500塊大洋;1924年在阜成門的胡同中買下了另壹座四合院,才花了800塊大洋;西直門的先不算了,單算阜成門的那套小壹點的,現在房天下類似房源的7月份報價是7200萬人民幣不含稅費。按照房價的價格比照,1塊大洋價值在9萬人民幣;
所以妳會驚訝地發現,怎麽民國壹塊大洋能從83元人民幣比對到9萬人民幣,都能找出依據。
然而袁大頭的最新收藏價格。通常在700元左右,當然稀缺版的也曾拍出上百萬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