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輕的絲綢面料——平紋紗蟬裙,出土於長沙馬王堆。重量只有49克(48克),現代科技無法模仿,因為精細。
世界上最早的印花織物——印花絲綢被套,出土於戰國楚墓。看中國古代印染。
世界上最早的毛筆——長沙左家公山出土,戰國時期制作。
長沙馬王堆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西漢《五行占》和《天文氣象雜占》。
長沙窯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彩瓷器,因此長沙窯被認為是釉下彩的發源地。
世界上出土竹簡數量最多的——長沙走馬樓出土的654.38+0.4萬余枚吳簡,超過了歷年出土竹簡數量的總和。
與江永相鄰的道縣玉蟾洞遺址發現了陶器和三種完整的米粒,其中較早的壹種是野生稻,較晚的壹種是栽培稻,還保留了野生稻、秈稻和粳稻的綜合特征,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栽培稻標本。
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是中國繪畫的源頭之壹,西漢彩繪漆畫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油畫。它孕育了易元吉、張壹尊、齊白石等藝術大師。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其出土文物極為珍貴。如三號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可能早於《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記載了52種疾病,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處方280多種,用藥240多種。這是現在國內能看到的最早的藥方。《五十二病方》的發現,補充了《內經》以前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醫學內容,是壹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
長沙楊家山出土的泗陽方尊中國最早的鋼制品——春秋晚期鋼劍;
中國最早的性醫學書籍《馬王堆漢墓本》有十問等六種* * *,講的是天下之道,陰陽相合。
中國最大的商代銅鈸——寧鄉出土的商代大象紋銅鈸,重220.76公斤。
中國最大的商代方尊——寧鄉出土的泗陽方尊,高58.3厘米,重約34.5公斤。
中國最大的商代青銅花瓶在寧鄉出土。身高62.5 cm,口徑58 cm,腹徑89 cm,體重55 kg。
中國最早的金屬稱重貨幣——1959年寧鄉出土的商代銅質大章,內有224把青銅小斧,具有貨幣功能。
中國第壹個以“圖書館”命名的省級公共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
民間習俗
在中國正在發生社會變革的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在城市中越來越不常見。比如上世紀80年代,湘潭人在春節期間自發組織舞龍舞獅,端午節在湘江舉辦的龍舟賽也有很多隊伍參加,吸引了大量觀眾。傳統的湘潭花鼓戲、湘潭湘劇、皮影戲在電視電影時代面臨生存威脅。現在仍然流行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三月三、清明節、端午節、七月三十、中秋節、小年等等。春節期間,流行送春、送收財神。保留三月三“菜煮雞蛋”的傳統;七月半(即中秋節),在農村把祖先的靈位接回家,供奉貢品,燒紙,俗稱“七月半接老客”。
長沙最重要的特產是“長沙三絕”,即湘繡、中國紫砂、菊花石雕。湘繡起源和發展於長沙,是四大名繡之壹。長沙也有壹個湘繡博物館,用於研究、參觀和銷售。中國紅瓷最早出現在1100年前的晚唐長沙窯,但包括後來出現的瓷器都不是純紅色的。1998年底,殷在長沙開發純紫砂,並在長沙龍坪高科技園區建立中國紫砂工藝園。菊花石產於瀏陽大溪河底的巖層中,天然有白菊紋。它的雕刻是長沙的壹大特色。
瀏陽有“煙花之鄉”的美譽,其煙花銷往中國和世界各地。
長沙慶祝了漢族的所有節日,其中壹些具有地方特色。在某些日子也有許多獨特的民俗。陶公廟會是廟會的壹大特色。農歷三月初三,長沙人有用當地菜肴煮雞蛋的習俗。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這種習俗已經被很多人遺忘,但在郊縣依然存在。長夏有從長夏開始吃日本飯的習慣。驚恐中,農夫在黑暗中點了壹盞燈,用石灰疏散了房子和潮濕陰暗的角落。孩子們點燃鞭炮,扔到墻角的墻根下,喊著“寒蟄嚇得蟲蟻直跳”。湘劇,過去流行於長沙,是壹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戲。如今湘劇缺少了壹個年輕人主導的市場,正在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