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丁村獲得“中國最美的書”。
2006年,曹雪芹的《風箏圖集》獲得“世界上最美的書”的稱號。
2006年,在《時代》周刊評選的“亞洲最佳”中,被評為“最佳專家出版物”。
2006年,臺北壹條街以此命名;
2004年,它邀請來自德、法、日、中國、臺灣省和中國大陸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在磧口舉辦“中國磧口保護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次年,磧口被世界建築紀念碑基金會定為“人類偉大的紀念碑”。
1998,其雜誌《楠溪江中遊鄉土建築》第三期入選“世界華人重大科技成果”,作者陳誌華也入選“俄羅斯傳統建築學院院士”。
1981年,它為壹種中國編制了三個專版,命名為“中國結”;
1980促成了中國第壹家“中國兒童博物館”的建立。
……
它的名字叫韓生。《時代》評論說:“韓生本身就是壹件有價值的文化藝術品:雜誌的每壹期都和它想要保存的藝術品或手工藝品壹樣有價值。”
漢聲大過新年——妳可以把讀過的書撕開,長久地追求中國的味道。
韓生雜誌每年都有12張新年味道的海報。有門神、年畫、吉祥圖案、團花、剪紙高光等等。特別是封底,我教妳DIY壹張當年的幸運剪紙。
《漢聲》雜誌(北京《漢聲》雜誌)入駐內地以來,已經出版了6本賀歲專輯:猴年、雞年、狗年、豬年、鼠年、牛年。
2009年牛年專輯:
自古以來,牛就是我國農民的重要勞動夥伴,這從許多以牛為特色的民間工藝品中可見壹斑:春牛圖以牛的形狀和方位表現了壹年的農事和耕作時間,可以說是農民最好的“圖農書”;《不吃牛》是壹首膾炙人口的回文詩,文本結構巧妙生動,充分展現了傳統農民的“護牛文化”。牛頭抓發髻公仔、牛耕地圖、牛臉公仔、耕牛等都是各種以牛為主題的剪紙圖案,表現了中國人對牛的鄉土感情。今年適逢牛年,漢聲雜誌特別推出了《比牛年更大》的海報書。用這些豐富而有意義的海報,祝大家新年感恩,碩果累累。
本書繼承了《大年初壹》系列通常的海報書形式,十二張海報可以剪貼。同時,為了使用方便,我們特意做成“這本書”的形式,有封面和封底,便於收藏和保存。還有剪紙技法,供讀者參考。讓這種取材於日常生活的民間藝術,不僅僅作為古董來欣賞,更要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還原民間藝術的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