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明代壹道釉中紅、黃、綠、絳、紫、黑等含量飽含原色為主的範圍,創造出中性間色釉,計9類,達近百種。
白釉純白之外,有“牙白”、“魚肚白”等。紅釉康熙時復興發展,有金紅、銅紅、鐵紅等成色多種。“郎窯紅”,由郎廷極督造。“郎窯本以中丞名”,“中丞睹古得遺意”,“比視成皇欲亂真”,“雨過天晴紅琢玉”(許謹齋詩)。色澤深艷,如初凝牛血,稱“牛血紅”。透亮垂流逐漸下濃,裏外開片,“燈草口”、“米湯底”、“果綠底”,“脫口垂足郎不流”為特點。康熙郎窯紅大瓶,高45厘米,紅如寶石,比宣德紅稍亮,光彩照人。而“霽紅”,則失透深沈,呈色均勻,釉如桔皮。康熙年間燒成。雍正年間產量大,成色不壹。“霜天晴晝精心合,壹樣精燒百不同。”(龔軾詩)。遠未及宣德水平。另有康熙“豇豆紅”,釉呈粉紅,沈靜雅致。成色不同有“桃花片”、“娃娃臉”、“美人醉”等名品。有的用“吹釉法”,又叫“吹紅”。呈色淡紅,幽雅清淡柔和悅目。因燒成難度大,多用於小型文具。如“豇豆紅筆洗”、淡紅柔潤雅致,足底白釉青花書三行楷字,“大清康熙年制”款識。又有雍正“火焰紅”,先塗銅底釉,上塗含鐵面釉高溫中流淌揮發成火焰形紅色。仿鈞釉,底刷麻醬色,刻篆字“雍正年制”款。另有雍正“胭脂水”。承康熙而出精品。呈色水紅半透明,淡雅嬌嫩、明朗溫潤,為粉紅色澤。是低溫金釉,又稱“金紅”。後有乾隆“珊瑚紅”,康熙開始到乾隆興盛,是低溫鐵釉。還有“棗紅”、“海棠紅”、“朱紅”、“礬紅”,另有“歐紅”、仿西洋紅。
青釉有康熙“天青”,“蘋果青”。有雍正“豆青”又稱“東青”、“冬青”。有乾隆“霽青”、“蟹殼青”等。
綠釉有康熙“郎窯綠”、“蘋果綠”、“孔雀綠”,翠綠透亮密布魚子紋開片。“瓜皮綠”、“蛇皮綠”。有雍正“秋葵綠”、“松石綠”、“碧玉釉”,有乾隆“豆綠”、“祖母綠”、“澆綠”、“油綠”、“西湖水”、“翡翠”等。
藍釉有康熙“灑藍”,仿宣德發展,淺藍巾含深藍水跡斑點,又稱“雪花藍”,是高濕鈷釉。“吹藍”又稱“罩釉”。“天藍”釉色淡雅悅目,康熙時多文玩小品,雍正時有大型瓶爐。“霽藍”呈色勻潤失透,釉如桔皮。有乾隆“寶石藍”,“青金”,“琺藍”,“歐藍”等品種。
黃釉有康熙“粉黃”,二次燒成。成分不同有“嬌黃”、“老黃”、“臘黃”、“鱔魚黃”。有雍正“茶葉末”;黃綠失透泛金星,古樸清秀,是鐵鎂化合結晶釉。“鐵繡花釉”,赭黃中含結晶體。有乾隆“淡黃”、“米黃”、“月白”、“老僧衣”等。
紫釉有康熙“吹紫”。乾隆“茄皮紫”,由贛州鈷土“叫珠”引入錳釉呈色。還有“葡萄紫”,“玫瑰紫”。
黑釉有康熙“烏金”、“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