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生產的瓷器。漢代是瓷器手工業大發展的時期。但在西漢初期、由於經過楚漢戰爭和與匈奴的長期戰爭,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包括瓷器生產在內的手工業發展緩慢。兩漢初青瓷日用器皿不多,主要是仿青銅禮器,如壺、瓿、罐、鼎、盒、鐘、敦等。西漢中期,仿青銅禮器的青瓷日漸減少,實用器增多。西漢晚期的青瓷器以壺、瓿、罐、鈁、樽、洗、盆、勺為主,已經不見仿青銅禮器。西漢青瓷原料中氧化鋁和氧化鐵比例提高,這就需要在較高溫度中燒成,然而當時的窯爐尚未改進,從而導致漢初青瓷比不上戰國青瓷,有的坯體沒有燒結,處在釉陶水平上,胎釉含鐵理高,瓷器顏色呈醬黃、醬褐和黑褐色,黑褐色瓷器就是東漢發展起來的黑瓷。西漢瓷器成型用陶車手工拉坯,器身和器底分別制作,然後粘接而成。釉層普遍加厚,由於含鐵量增高,釉色大多數褐綠色或醬褐色,器物內壁施壹層薄釉,外壁只在口沿及肩上部施釉,腹中部和下部露胎。瓷器裝飾主要在肩部刻劃的兩條陰弦紋構成的裝飾區間內刻劃水波紋、雲氣紋、卷草紋、人字紋等。有的粘貼細細的泥條,壓成凸弦紋,或在流動的雲氣之間刻劃神獸、飛鳥,動感強烈,很有氣勢。到了東漢,西漢常見的仿青銅器造型逐漸消失,日用器物罐、壺、瓶、碗、盆、盤、洗增多。新出現在些比較特殊的器形,如五聯罐。此類罐主體是壹個侈口直頸罐,頸部較長,在肩部四周粘接4個同樣的小罐。再如人形燈,高47.8厘米,燈碗成淺盤形,燈座塑成壹巨人形象,人的眼、鼻都刻劃出來,口部刻成方形孔,胸前抱壹碩大老鼠,人的肩、手和腿上均攀爬許多老鼠。背面釉下刻“吉祥”二字。東漢瓷器的裝飾,主要是壹些工藝簡單的刻劃水波紋、弦紋、香熏上鏤刻三角紋,壺類器物的肩部粘貼鋪首,五聯罐上有的貼塑猴子和爬蟲等。東漢青瓷與春秋、戰國、秦、西漢原始青瓷相比,質量有很大提高。浙江出土標本胎體透光性增強,已完全燒結,顯氣孔率和吸水率降低,分別為0.62%和0.28%,燒成溫度已達到1260℃~1310℃,抗彎強度達每平方厘米710千克。通體施玻璃質釉,釉層明顯加厚,有較強的光澤,透明度增強,胎釉結合緊密牢固,胎釉交界處可看到相當多的斜長石晶體自胎向釉生成並形成壹個密合層,使釉層不易剝落。但東漢青瓷畢竟還比較粗糙,泥料的選擇、坯泥的捏煉也都欠精,在顯微鏡下能看到層狀長方形小孔,氣泡明顯,還殘存少量的雲母殘骸和雜質。湖南地區東漢墓裏出土壹些青瓷、淺灰胎,釉層薄而均勻,釉色很淡,說明青釉如果減少含鐵量,以弱還原焰焙燒,其釉色可以淺淡,如果以氧化焰焙燒,即有燒出白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