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雕刻的造像、石棺床等20余件石雕文物,展示了漢代至清代的精美石雕文物;第二部分為書法藝術作品,展示了王鐸項燕閣碑帖和康熙殿翰林院禦書帖兩大書法作品;第三部分是歷代墓誌銘,展示了北魏到民國的100多件墓誌銘。“沁陽革命歷史展”通過
實物、照片、文獻反映了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沁陽人民為民族解放、抗擊侵略、建立新中國而浴血奮鬥的光輝歷程。“今日沁陽展”通過150米長的展覽線,展示了沁陽在工業、農業、鄉鎮企業、城市建設、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全面實行改革開放,以及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加快兩大文明建設的輝煌成就。《江總書記在沁陽》主要表現了1996年6月3日江總書記在沁陽視察的具體情況和場景。
此外,館內還制作了沁陽歷史文物圖片展、沁陽國防知識教育展、沁陽英烈展、歡迎香港回歸祖國圖片展、國家黨史、愛國主義教育圖片展、書畫展等流動展覽,深入工廠、部隊、學校、農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1997 5月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沁陽博物館現有三級以上文物1600余件,主要分為陶器、瓷器、石器、青銅器、玉器和書法、繪畫、現代文物。其中以王多舒的書法碑刻最為著名。王鐸手書碑由三部分組成:創白象鎮山簡城碑、項燕亭仿古碑、楊公井甌聖寺碑。它由24塊長方形青石組成,每塊青石上都刻有“宗伯學士”和“汪峰印章”,並由張耳鐫刻。王鐸的書法碑帖,既有古風古韻、飄逸俊朗、渾厚有力的正楷,又有縱橫灑落、自然出奇的草書,還有筆法灑脫灑脫的大草。此書法碑帖正楷,上下銜接,錯落有致,韻味無窮,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是王鐸晚年書法藝術的重要代表作,也是目前王鐸中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
河內的石頭花園
沁陽河內石園古稱河內,故名河內石園。在石頭園中,200多件沁陽的精美石雕被重新安置,根據其內容分為三部分:
第壹部分
第壹部分是歷代石雕。展出的石雕有20多件,上至西漢,下至民國。其中,辟邪石、石棺床和佛像都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由於漢代厚葬盛行,棺床作為墓葬工具是壹種新產品,所以比較簡單。在中國古代,由於地位等級不同,隨葬品也有明顯的差異。除了大量用於衣食住行的隨葬品外,壹些想象中的驅邪物被雕刻在墓中和地面上,以保護死者的安全和安寧,皇帝和貴族用麒麟和天祿來辟邪。辟邪是飛廉的別名,也是神獸,因為漢代流行道教。
人是迷戀成仙的,所以飛廉就成了升天的工具。墓前辟邪,壹是表示墓主人身份顯赫,二是象征墓主人死後能成仙。這個石頭驅魔人雖然是半成品,但頭上有角,身上有翅膀,昂首挺胸的雄偉造型已經展現在人們面前,為研究漢代石雕藝術提供了實物基礎。從漢代到北朝,經過500多年的發展演變,石棺床日臻完善,不僅在造型上增加了床腿和床圍,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繪畫和雕刻藝術。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書法藝術作品,壹是明清時期著名書法家王鐸的《項燕亭帖》。王鐸,河南金夢人,明清兩朝禮部尚書。他在博古生活勤奮好學,精通歷史和繪畫,尤其擅長書法。後人稱贊他為神筆。王鐸傳世的作品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轉山原帖》、《郎華亭帖》和《項燕亭帖》。項燕亭帖部分楷書剛健飄逸,有龔燕的深意和凝重的結構,又有公劉的剛健之感。是王鐸壹生楷書的代表作。王鐸的書法灑脫,又蒼勁。結構上,縱向橫向,險中沈浮,錯落有致,變化豐富。他打算壹氣呵成地把張旭的帖子和筆法寫好。王鐸壹生與沁陽結下不解之緣,多次在懷慶居住,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書法墨寶。目前發現最早的是王鐸為鄭王朱載堉所立的墓碑。該書將於明日四年(1624)出版,共1774字,現藏於朱載堉紀念館。二是康熙的《典翰堂禦書帖》。康熙作為清朝壹代皇帝,不僅是壹個在治國安邦方面有建樹的皇帝,而且在書法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他自幼愛學功夫書法,早期作品多為歷代名家之作,以董為主,也有米芾、趙孟頫等。他的作品雍容華貴,和諧典雅,中年以後書法也越來越成熟典雅,是金石之作。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歷代墓誌銘。展出了80多件從魏晉到民國的墓誌,涵蓋了人文、地理、邊關風俗等重要的文史資料。,尤其是曹金的墓誌銘,詳細記載了曹金壹生在臺興修水利、抗擊英軍、興辦教育的功績,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這些墓誌銘是研究名勝的珍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