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思想文化帶來的差異。中國壹直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從古到今對中國的影響極其深刻和廣泛。儒家宣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它宣揚的書是四書五經,愛發明創造的被稱為奇巧,被歸入地位低下的工匠行列。中國有很多古話,比如“努力的人治理人民,努力的人治理人民”,“學習好的人做官”。所以,聰明有才華的人並不以自己在科技方面的實力為榮,學科技而不做官的人永遠得不到榮譽,也進不了上層社會。那些有文化的人,都沈迷於文人階層所強調的浪漫高雅,把時間花在風流韻事上,彈琴唱歌,彈琴下棋,飲酒作詩。他們追求的是儒家所謂高尚的精神境界,這樣就不會想到如何用自己的知識去幫助泥腿子生產勞動。政府在促進技術改進和發明方面也沒有任何作用,也不鼓勵它們。在西方,情況就不壹樣了。基督教強調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誰能創造財富並施舍幫助窮人,誰就能進入天堂。基督徒是“壹群指甲上沾滿汙垢的知識分子”。這種勞動和知識的結合以及沒有權威的平等精神是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自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中國從未有過偉大的思想家。中國歷史上的大思想家都出現在先秦時代,明清時期更是貪得無厭。後來的中國學者最擅長在前人經典上做文章,從書到書。由此可見尊孔政策的實施對人們思想的控制程度,需要創新和挑戰精神的科學更是被深深地扼殺。
3.宗教文化帶來的差異中世紀,西方社會對宗教過於排外,反抗的力量很大。許多有識之士應該學習科學,以擺脫神學迷信。比如培根,他尖銳地批判了經院哲學對自然的輕視和對自然科學真理的扼殺,所以他的新理論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他後來成為西方哲學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他積極思考,為了給科學爭取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提出了“雙重真理論”,即科學與宗教互不幹涉的理論。他提出了科學復興的論點,指出科學發展對社會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有笛卡爾,他主張理性主義反對經院哲學,介紹具體的科學研究反對經院哲學和形式主義。為了批判和清算經院哲學,他主張人們在認識之前,要用“理性”來檢討過去所接受的觀念,這為西方的科學精神奠定了基礎。希臘概念的特點是壹個永恒的原始動機或外部創造者,所以希臘自然科學的動機是發現創造者設定的宇宙秩序的規律。西方長期以來的宗教統治也符合這壹觀點。很多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壹開始都是神學家,他們甚至為了在天上找到上帝而研究星空。但最後他們通過自己的研究證明了上帝並不存在,於是反抗的力量更大了。中國的學者沒有擺脫迷信和神學的動力,因為宗教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完全占據過主導地位。同時,由於中國壹直豐衣足食,人們對神的崇拜也沒有那麽重。當然,同時改革社會生產力的動力也沒有那麽大,農業在當時不需要太多的科技幫助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這些都造成了中國後期科技進步緩慢。西方宗教至上的黑暗也影響了教育的改革。14世紀,文藝復興開始時,年輕人聚集在能解釋古典名著的學者周圍。這些學者通過開辦學校和改革教學內容來反對原有的宗教教育,開啟了西方新式教育的先河。文藝復興後,自然科學教育成為西方正規教育的壹部分。而在中國,卻沒有這種打破黑暗宗教統治的情況。學者都是走老路,只教儒家,所以沒有新學。西方宗教是壹種擴張的宗教。他們的傳教士到世界各地去把他們的宗教強加給全世界的人,但是中國從來沒有這樣的傳統。我們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我們什麽時候見過道士走遍天下,把自己的宗教觀輸給了別人?西方的宗教擴張甚至用軍隊來擴張,不接受他們宗教的人會被殺。中國宗教做過這樣的事嗎?道教徒都住在深山裏,也有人上門求援,但也是左右選擇,所以不肯輕易接受。同時,這些從事宗教擴張的傳教士在加強交流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年凱爾和波羅的交往是受宗教裁判所的委托,1698年法國波塞冬和法國的第壹次接觸也是祭司們送給康熙皇帝的禮物,包括法國人從未見過的花花綠綠的綢緞、瓷器和茶葉。當時,法國人從未見過這些。茶被他們稱為神奇的葉子,他們認為它能治百病,很快在歐洲掀起了喝茶的熱潮。科學是交流的產物。很多時候科學發明和發現都是類比而來,所以西方的這種宗教擴張也起到了壹些意想不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