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愛吃冰鎮酸梅湯,清帝夏天還安排做了壹些防暑藥品。壹般每年端午節前,制造所“藥片藥”都會制造壹批防暑藥片,主要有紫金片、蟾酥片、離宮片、鹽水片、夏朱湘等在夏天,少量這些藥片被裝在錢包或小袋中以備不時之需。夏天的朱湘不需要放在錢包裏。它是經過藝術處理的手鐲,或者掛在裙子上。這種東西不僅僅是宮裏用的,也是端午節的獎勵。文武百官以獲得此賞為榮。如果把夏天的藥換成食物或者飲料豈不是壹舉兩得?青帝自然想到了這壹點。宋元時期,夏天用冰還是王公貴族的高級消費。到了明清時期,民間對冰的使用大大普及。清代詩人王世貞寫過壹句詩,“櫻桃茶後失香,銅碗喚賣冰。”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北京賣冰的都是敲著銅燈招徠顧客。那時候,人們應該更容易吃到含著冰塊的刨冰,於是冰鎮食品就成了皇宮裏消暑的必需品。在金易的《宮女談錄》壹書中,宮女何這樣描述慈禧太後在頤和園的避暑:“宮中以點心聞名,秋冬有蜜餞,夏季有‘甜碗’。“甜碗”是壹種夏季小吃。把新摘的蓮藕芽切成薄片,用瓜裏面的果肉,去籽和蓮藕拌在壹起,冰鎮著吃。“這不僅是清宮夏季用冰的例子,也印證了當時皇室喝冰鎮食品的流行。據慈禧的侄孫葉赫那拉說,1900年,他陪同慈禧逃離八國聯軍,逃到xi安?嶽超在1962寫的回憶文章《庚子辛醜紀實》中說:“辛醜在陜西度夏,慈禧要吃冰鎮酸梅湯,關中天氣暖和,沒有冰剩下,禦膳堂裏什麽也沒有。”因此,當地人建議我們去太白山的洞穴裏取幾千年都不會融化的冰,供禦廚使用。現在著名的“酸梅湯”還是清代手工制作的,味道自然大不相同。清代禦膳堂改良後傳入民間,有清熱、清涼、化痰、止咳之功效。後來,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幹鮮果店門口,隨處可見賣酸梅湯的商販。攤主手裏拿著壹對青銅小碗,不時敲打發出“錚錚”聲。路人聽說是希望梅子解渴,喝了壹碗,暑氣頓時消了。“銅碗聲如街上叫喚,壹杯冰水梅子湯。”郝懿行的《杜門竹枝詞》描繪的就是這樣壹幅夏日都市的畫卷。
上一篇:漢字的歷史下一篇:貓頭鷹型性格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