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是先秦史研究中最重要的壹部著作,是壹部古代歷史文獻的匯編。據說孔子選錄的《尚書》有幾百本,但大部分在秦朝被燒毀後丟失了。漢初,濟南只有28部傅盛傳記,稱為《金文尚書》。漢景帝(或武帝)末年,在曲阜孔廟墻上發現歷史古籍,比傳的多16,後失傳。杜林在西周得到的另壹本“漆書”也丟失了。從那時到現在的兩千多年裏,清華竹簡是最早發現《尚書》和類似古籍的。《寶訓》中的壹篇文章,講述了生前給兒子的遺言,提到了堯舜和商始祖尚家衛的傳說。這篇文章所包含的中庸思想具有哲學意義。傳世的《十三經註·尚書》中有壹句話,說它起源於孔府壁。經過宋代以來眾多學者的考證,已為後人認定為贗品,但仍有爭議。《尚書》是清華竹簡中壹部真實而古老的散文,它的出現有助於解決這壹爭議。
清華竹簡也證實了傳世的《逸周書》中的壹些文章是可以與《尚書》相媲美的重要文獻。如《禦門》《祭公》。《禦門》記載了周公勸誡群臣薦賢助己治國的相關內容,而《祭公》則是周穆王的群臣之囑托,以祭公,求父之死。這兩部古文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和金文相比較,用傳世本來讀,可以糾正傳世本的很多問題。李雪芹說:“《毛成》重現人間,意義重大;同時,在這份竹簡中發現了比較完整的《金棕櫚》,也可以對現存的《金棕櫚》進行重要的修訂。”同樣具有重要修訂價值的還有《帝王之門》和《獻給公爵的祭品》。李雪芹認為:“《逸周書》在歷史上壹直不被重視。20世紀以來,學者們閱讀了出土的許多篇章的金文,發現了許多應該是西周時期流傳下來的文獻。但由於流通過程中的諸多失誤,影響了學者對它的使用。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逸周書》中的《黃門》、《濟公》兩書是西周時期的文獻,但由於上述原因,壹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整理。“這批《清華簡》中,禦門和祭祀城主都是比較完整的。根據簡牘可以判斷壹定是西周時期的作品,同時可以根據簡牘糾正大量的錯誤。”《清華簡壹》載有壹篇楚劇。風格類似於傳世古籍《世本》中的居篇。詳細描述了從傳說中的楚國始祖基連開始,到戰國中期(公元前401年-公元前381年)楚王的世系及其居住和建都的地方,並列舉了世界建都的地方及其遷徙的原因。這些地名中有許多可以與已發現的楚簡相比較,這為楚的歷史地理研究和考古工作提供了許多線索,並將促進楚文化的深入研究。
本文中的楚人居住地遷移,可以證明《史記·楚世家》中的記載大部分是正確的。但也有不少不符之處,可根據其他文獻記載予以糾正。文章開頭敘述了楚先民的傳說,提到楚先民與商王盤庚的後代有關,以及楚與雍的關系。《清華竹簡》收錄的九篇竹簡,都是戰國時期用楚國文字寫成的,具有特殊的結構風格。其中《金玄》、《黃門》、《祭公》傳世,可以相互比較,可以新認識壹系列楚文字,對推動楚文字研究有很大幫助。“在已出版的材料中,有壹些古漢字的新字形和新用法,有些詞可以用西周的傳世文獻或金文發明,這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漢語和漢字史非常珍貴。”安徽大學教授黃德寬評價說,清華竹簡數量之多,內容之重要,必將對戰國文字乃至整個古文字研究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