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妳不存偏見,不跟風,靜下心來仔細閱讀乾隆皇帝的畫作,妳會感受到他淵博的學識,淵博的書畫知識,灑脫的胸懷。如王谷香《花鳥圖》,詩中說:“5533花,雨落;自然來翠鳥,住小地方。妳羨慕雕籠,那妳就知道暖窖是應該的;有閑,畫師有思。”語言樸實無華,但很有趣,易於閱讀和記憶。這首詩不像壹個皇帝,而是壹個田園詩人。
最近不知道什麽觸動了壹些人的神經。網上出現了“毀畫不知疲倦的甘龍”“落在甘龍手裏是趙孟頫的悲哀”等多種文字,把甘龍皇帝喜歡在歷代名家書畫上的題字、詩詞、印章比作“贊美狂人”,似乎要去鞭笞這個死去幾百年的人。
在這裏,我無意為乾隆皇帝辯護。但如果細看攻擊乾隆的說辭,就其風格乃至措辭而言,我們真的沒有資格評論乾隆。雖然乾隆皇帝在壹些古代書畫上題寫了太多的題跋、詩詞、印章,阻礙了作品的審美。
事實上,我們不能對這種行為進行討論或批判,而必須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務實的學術研究者應該客觀、公正、歷史地對待歷史上的任何人、任何事。原因很簡單,就像我們今天評價乾隆皇帝的功過壹樣,不可能壹字不差地延續乾隆朝所有的“官方”史料;當然,我們也不能簡單地用今天的是非標準來評判乾隆皇帝。那麽,對於甘龍因編《石渠寶坻》而喜歡收藏歷代書畫名家作品,喜歡題、刻、封詩的行為,也應如此。不能簡單武斷地定性為“不知疲倦的毀畫”。
從現有文獻和實物資料來看,題詩始於宋徽宗趙霽。宋徽宗是壹位詩、畫、書三絕的藝術家。他不僅是壹位畫家,而且以其獨特的薄金書法而聞名於世。這樣,他的詩、書、畫都匯集在畫中,從而形成了壹個全新的集詩、書、畫於壹體的藝術圖式,富有東方文化獨特的審美魅力。此後,畫詩風氣盛行,這種風雅壹直延續至今。但從嚴謹的角度來看,書畫作品上的題跋、印章,應以“不侵畫位”和“不傷畫局”為前提。
不過話說回來,“不侵畫位”和“不傷畫局”是什麽意思?中國的國畫不同於西洋畫,紙上寫滿了筆觸和五顏六色的繪畫元素,沒有留下題跋、詩詞、印章的空間。中國的傳統繪畫則不同,尤其是傳統的文人畫,在創作之初不僅要考慮題跋和印章的位置,還要強調留白。根據我多年的繪畫研究和創作實踐,繪畫的“留白”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甚至不確定性。具體來說,“留白”既是“知白留黑”的需求,也是日後感受到時再題刻的方便(這種情況很多),也是考慮他人或後人收藏時的題刻和印章。所以,在傳統繪畫的空白中,沒有固定圖案的禁區和非禁區,哪裏可以題字,哪裏不能題字,哪裏可以多問,哪裏不能。甚至錢所說的“我看古字畫,不在乎題字。”。只是壹家之言,比如說好皮長滿疥瘡,這不是書畫之福(《姜雲樓題跋》),也不是任何人都必須遵守的紀律。
作為壹國之君,乾隆優雅的詩詞文字無可厚非。願意在歷代書畫作品上題寫詩詞和印章,並不是他個人的首創。他的很多詩詞書畫,歷代文人畫家都已經題詩、題字、題字了,為什麽乾隆皇帝做不到呢?朝臣蔡京可以在趙霽皇帝的畫上題詩,乾隆皇帝在歷代“臣民”的書畫上題詩、蓋章。是不是大逆不道?
記得2004年第4期《古典文學知識》刊登了陸琴先生寫的壹篇文章,名為《詩情畫意——乾隆皇帝題跋詩的美學觀述評》,從詩歌和美學層面解讀了乾隆皇帝的題跋詩,客觀公正地評價和肯定了他作為壹代帝王的詩歌造詣和美學高度,難能可貴。
其實,只要妳不存偏見,不跟風,靜下心來仔細讀壹讀乾隆皇帝的題畫詩,妳會感受到他的學識淵博,書畫知識淵博,心胸灑脫。如王谷香《花鳥圖》,詩中說:“5533花,雨落;自然來翠鳥,住小地方。妳羨慕雕籠,那妳就知道暖窖是應該的;有閑,畫師有思。”語言樸實無華,但很有趣,易於閱讀和記憶。這首詩不像壹個皇帝,而是壹個田園詩人。
至於乾隆皇帝的書法,也是有學有源,法度嚴謹的。雖然是皇帝,但他的書法端正莊重,沒有絲毫的傲慢和霸氣,而是與人民群眾有著非常友好和密切的關系。僅此壹點,就值得我們今天很多耍花招的“書法大師”深刻反思和學習。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硬要乾隆皇帝在歷代名家書畫上題詩,鈸印有揮霍之嫌,那麽這種行為遠比二十世紀中葉那場破壞、撕毀、焚燒文物的浩劫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