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清代的朱超源於藏傳佛教的佛珠。歷史上除了清朝沒有皇帝穿佛珠。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清政府就開始推行扶持藏傳佛教的政策,經常將佛珠交給下屬。各級官員也把珠子作為禮物致敬。後來,作為清廷皇冠和配飾的標準,朱超風格誕生於西藏佛珠。
佛教傳入中土,直到隋唐才進入興盛時期。佛珠開始在中土佛教中廣泛使用。按照體系,佛珠可以分為三種:持珠、賞珠、掛珠。
持珠是佛教徒手中持的佛珠。這種珠串在萬文圈俗稱手持。珠子的數量從18顆到54顆不等,往往配有優雅的吊墜和流蘇;
朱培,也就是戴在手腕上的珠子,是我們所說的發展成手鐲的念珠。朱培在萬文業內通常被稱為手鐲,珠子的數量是最常見的,幾乎與今天萬文手鐲中的珠子數量相同。從佛教朱培演變而來的手鐲,在清朝宮廷裏很流行;
掛珠,即掛在脖子上的珠子,通常由108個子珠組成,配以佛頭、間隔珠和弟子珠。
朱超是由108顆普通珠子組成的上品掛珠發展而來,是清代宮廷服飾的標準服飾。從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禦袍可以看出,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皇帝都沒有佩戴佛珠,但是順治皇後佩戴了。順治皇帝的母親,孝莊皇後溫,在她晚年的長袍裏也穿著朱超。從康熙帝開始,歷代皇帝的朝服都顯示出他們都戴著禦珠。
隨著清朝入關後民族服飾制度的不斷完善,宮廷創造了嚴格的服飾等級制度,逐漸被賦予禮儀和音樂教育的功能,朱超逐漸成為宮廷皇冠服飾的定制。
制作和佩戴珠子的標準也包括在乾隆二十八年編纂的《清代禦書》中,這表明政府對此非常重視。
清代朱超由七部分組成:身、珠飾、佛頭、背雲、牌位、大墜和墜角,周長約130-170厘米。身體由108顆珠子組成,表示12月、24節氣、7月2日為壹年,總數定為108顆。還有壹種說法,佛教認為人生有壹百零八種煩惱。在舊社會,佛寺每天黃昏打鐘108次,稱為“醒180煩惱”。
清朝皇帝、後妃、朝中文官、四品以上武官、妻妾侍衛等。,都可以穿朱超。在不同的場合,皇帝穿不同顏色的衣服,也穿不同顏色的晨珠。
例如,皇帝在太陽祭壇儀式上穿紅色長袍和紅色珊瑚珠;當時官員佩戴的晨珠也分了不同等級。官階越高,晨珠的材質越高貴。晨珠的材料有珊瑚、東珠(珍珠)、玉石等。,飾以明黃色、金色和石藍;有名有頭銜的老婆也有晨珠。當他們穿上吉祥的衣服參加先為谷蠶祈福的古老儀式時,只需佩戴壹盤晨珠;如果是重大會議,比如祭祀始皇帝,接受封爵,壹定要穿朝服,掛三套佛珠,歷代後妃、後妃畫像也是如此。
在現在的萬文手鐲文化中,壹大群皇帝、官員和名人佩戴的朱超似乎與不同材質的珠子連成壹條線。
朱超是清朝皇帝和官員穿禮服(巢父、破衣)、吉祥服裝(龍袍)和普通服裝時佩戴的裝飾品。它掛在脖子上,掛在胸前,是顯示自己地位和地位的重要標誌之壹。朱超的主體由108顆珠子組成,這些珠子由各種材料制成,如大理石、木材和角石,其中大多數是珍貴的材料。
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珊瑚珠。
珊瑚珠、青金石珠、佛頭、佛塔***108顆,黃色掛毯鍍銀,點綴綠雲。根據《大清書》的規定,從皇帝和後妃到五品以上的文官和四品以上的武官,都可以配備朱超。為這個朱超挑選的108顆珊瑚珠大小相同,顏色鮮艷,圓圓的,閃閃發光。按照每月12,每個節氣24,每年72的說法,總數是108。
此鐲子由十八顆珊瑚珠、青金石佛頭、佛頭塔組成。黃綬帶是壹個綠色的玉佩,上面刻著淺雲。又長著壹對落下的角,晶瑩剔透。中間有米粒珍珠,更添美感。手串最初是佛教徒用來消除麻煩和報告障礙的珠子。手鐲的具體數量有特定的佛教含義。“十八子”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感。這款手環選用的珊瑚飽滿明亮,其他搭配的石頭都很出色,是吉祥富貴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