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埠古橋群位於蘭溪市遊埠鎮,歷史可追溯到清代。
遊埠古橋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僅遊埠鎮就有五座古橋,分別是永福橋、永安橋、太平橋、永濟橋、遼西橋。這五座古代石橋建於清代,其中永福橋是遊埠鎮最長最高的古代石拱橋。
永福橋全長約36.90米,寬約5.40米,位於遊埠溪的中南端,從解放街通往項勇庵裏隧道。它是壹座單孔石拱橋,從拱的最高點到地面大約有3-4米。這種設計是為了防止河水暴漲時水流過來,對橋梁造成太大的沖擊。全橋由壹整塊大青石構成,其中最大的壹塊重達100 kg。舊社會,橋西西邊有壹個柴火市場,所以俗稱柴市橋。橋上有壹級石階。這座橋只能用來步行,壹般車馬很難通過。為了彌補這個不足,出現了永安橋。
永安橋位於遊埠溪中部,全長約22.40米,寬約2.40米。原為木橋,6月1964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加寬至4.5米。橋邊設有欄桿,現在可以供機動車通行。橋西以前是個豬市,所以也叫豬橋。老人們說,以前來港口的豬非常有名,方圓幾百英裏外的人都來這裏買豬。所以這座橋是所有橋中最繁忙的。有“城橋疏柳疏,溪邊野梅花”之譽。
太平橋位於遊埠溪北端,橫跨李太平和解放街。建於道光二十四年,為斧形雙拱石橋。石墩上放著壹對喬榛石獅。這座橋長約28.2米,寬約4.37米。橋東有壹個放流池和壹塊石碑。橋西的西邊曾經有壹個木炭市場,也被稱為木炭市場橋。可惜由於年久失修,太平橋在1999處坍塌,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永濟橋為雙孔石拱橋,全長約30米,寬約4.55米,建於清代。橋梁圍欄由20個崗哨和65,438+08個圍欄板組成。崗樓高度為1.20米,橋頭四個崗樓上端有4對浮雕石獅,其余柱子上端為帶腰帶的方柱頭。中間的欄板上刻有樹木、花卉、彩橋等浮雕。斧形墩上有壹只喬榛石獅,橋中央刻有“永濟橋”浮雕的石碑。橋頭原來的亭子已經廢棄了。這可能是最精致的橋了。
在這五座橋中,遼西橋有著美麗的古老傳說。
遼西大橋,全長約27.50米,寬約2米,位於鎮北的遼西河上,從雙溪路通往遼西大橋。清代道光19 (1839)由張孝友堂所建,為3墩4孔青石平橋。遼西橋又名搖橋,顧名思義與搖車有關。
據說古時候遼西橋村有個寡婦,靠紡紗為生。5月13日是遊步廟會的第壹天,非常熱鬧。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廟會,這個女人也不例外。就在人們心情大好的時候,下起了傾盆大雨,突然河水暴漲,沖走了小溪上的獨木橋,人們無法過河。看著湍急的河水,讓人揪心!這時候女人在想:如果這是壹座石橋,現在就不會被沖走了;如果這是石橋,即使河水上漲,行人也能通過。
2017 10 13、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浙江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遊埠鎮:蘭溪市轄鎮。是蘭溪市的糧棉主產區。遊埠鎮建於1950,1958改為公社,1959改為鎮。位於市區西南部,曲江北岸。面積63.5平方公裏,人口4.2萬。在建的杭金衢高速公路過境,這裏開了壹個立交。下轄中山街、解放街兩個居委會,以及前野、夏夜、吳家圩、中州、賈珠、李佳、周門、邵家、王剛、街門張、王霞、下張、莫竈塘、羊田田、安頭、前童、茅村、黃碧塘、虎骨頭、蔣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