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陽光打在大堡子山上,明亮寂靜。山腳下的西漢水,不知疲倦地流淌著,仿佛在向人們訴說淡淡的心事。
走近大堡子山,壹座並不顯眼的“山包”,壹層層的梯田上長滿了青青的草。
壹場大規模的盜墓活動,壹大批流散世界各地的珍貴文物,壹處重要的古代遺址……讓大堡子山從鮮為人知到引人註目。
從慘遭盜掘到搶救性發掘保護
20世紀80年代末,甘肅省禮縣、西和縣壹帶因村民挖掘“龍骨”(即動物化石,
是壹種中藥材)無意中發現了壹些古代墓葬,由此引發了盜墓活動。1993
年,盜墓活動加劇,大堡子山遺址慘遭瘋狂盜掘,許多珍貴文物流失海外。據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回憶,“當時那個狀況慘不忍睹,滿山遍野都是巨大的
坑洞,就跟上甘嶺戰役中美國人炸的上甘嶺壹樣的,坑洞連連,滿目瘡痍。”
90年代中後期,文物部門對大堡子山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2004年,國家文物局組織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西北大學等單位,開展了以大堡子遺址為中心的早期秦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逐漸揭開塵封已久的早期秦文化的面紗。
十余年間,聯合課題組在秦進入中原前的主要活動區域西漢水上遊、清水河流域開展
了系統的考古調查,新發現與早期秦文化有關的古遺址、古墓葬近70
處,對禮縣大堡子山等重要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獲得壹批重要學術成果,出版刊布壹系列重要的考古報告、專著、研究文章,秦人族源、早期秦人葬制、秦文化與
其他文化的淵源等課題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在王輝的指引下,記者來到已經清理完畢的樂器坑,在樂器坑附近仍然能看到盜洞,
南側最近的壹個大型不規則盜洞,長約5.6米,寬3.9米,深3.4米,距離樂器坑邊僅0.2米。“這裏出土了3
件青銅镈、3件銅虎(附於镈)、8件甬鐘、2組10件石磬,均保存完好。這批文物與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秦公镈以及寶雞太公廟出土的秦武公镈近似,年代為春秋
早期。該樂器坑是在大堡子山遺址遭多次大規模群體性盜掘後幸存下來的。”王輝說。
在大堡子山東北側,有兩處墓葬正在發掘中。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領隊侯紅偉
告訴記者,這是由國家文物局審批,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考古技術人員進行的新壹輪發掘,其中有壹處墓葬發現有棺槨,並有“人祭”,出土20件陶器。初
步確定為春秋早期至西周晚期。墓葬完全清理後,將根據遺址保護規劃進行展示。
打擊文物犯罪,追繳被盜文物
大堡子山遺址盜掘事件發生後,國家文物局和甘肅省人民政府聯合開展了打擊盜墓專項執法活動,加大了對盜掘古墓葬、古遺址、倒賣走私文物的打擊力度和文物保護力度。
對於流落在國內的文物,文物、公安部門采取各種措施進行追繳,取得較大成效。
據了解,禮縣公安局分別於1996年、1997年、2003年、2004年、2005年五次移交給禮縣博物館***計480余件(套)文物,包括壹級文物9件(套)、二級文物4件(套)、三級文物13件(套)。
2011年,又移交文物124件。這些文物成為禮縣博物館的典藏珍品。
甘肅省博物館也接收了公安部門移交的大堡子山被盜掘文物。1992、2012年,蘭州市公安局移交文物16件;1994、1996年,天水市公安局分兩次移交文物44件;2010年,禮縣公安局移交文物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