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馮惟敏,明代散曲、戲曲作家。著有詩文集《馮海浮集》、《石門集》,散曲集《海浮山堂詞稿》4卷,以及雜劇《不伏老》、《僧尼***犯》。
馮惟敏降生在其父馮裕直隸晉州的任所,後,隨父由晉州移南京,由南京遷甘肅平涼,由甘肅轉貴州石阡,在其青少年時代足跡已漫遊大半個中國。馮裕為正德進士,深知讀書甘苦,因此不論是冗雜的公務之余,還是在勞頓的旅途之中,都親自把教馮惟敏弟兄的學業。
2、張擇端,字正道,漢族,瑯琊東武(今山東濰坊諸城)人,居住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刻畫細致,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自幼好學,早年遊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
3、王壽彭,字次篯,濰縣西南關人,清末狀元。山東大學創始人之壹。出身於城市貧民家庭。幼年在家鄉讀書,後應科舉考試,在縣、府試中名列案首。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鄉試中舉人。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年僅二十七歲連捷進士第壹名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入“進士館”學習法政。
4、管寧(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虛縣(今山東省安丘、臨朐東南)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著名隱士。
管寧與華歆、邴原並稱為“壹龍”。漢末天下大亂時,與邴原及王烈等人至遼東避亂。在當地只談經典而不問世事,並引來大量同是逃避戰亂的人。
管寧就開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人們都很樂於接受他的教導。直到魏文帝黃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遼東太守公孫恭親自送別。此後曹魏幾代帝王數次征召管寧,他都沒有應命。
5、公冶長(前519—前470),又稱公冶氏,名萇,字子長、子芝。漢族,春秋時齊國人(壹為魯國人),今山東諸城賈悅鎮近賢村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之壹。
公冶長壹生治學,魯國君主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壹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誌,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
百度百科-馮惟敏
百度百科-張擇端
百度百科-王壽彭
百度百科-管寧
百度百科-公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