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我認識了壹個外國老人,她叫史密斯·巴依,住在遙遠的塞浦路斯,有70多歲了。
我很驚奇,壹個外國老太太,何以漢語說得這麽好。我問她:“您到過中國嗎?”她飛快地打出漢字:“沒有沒有,沒有哦。”我說:“那您壹定進過當地的漢語專修學院了。”她的回答還是否定的。她說,漢語是跟她丈夫學的,她的丈夫是個華人,60多年前來到塞浦路斯,在當地是小有名氣的農場主。不幸的是,幾年前,他們唯壹的兒子因車禍喪生,兒媳也改嫁了。
巴依老太太英語和漢語都很棒,我們聊得很開心。壹天,巴依高興地告訴我,她和80歲的丈夫準備回中國壹趟,這是她第壹次到丈夫的家鄉去,也是她丈夫離家60多年第壹次回國,所以很激動。
此後好久沒見巴依上網,我以為她已經到了中國,可是等我在網上再遇到她時,才知道她和丈夫根本就沒有到中國來,就在他們準備動身的前兩天,她的丈夫得了腦中風,全身癱瘓了。我不由得為他們嘆息:老人也許終生沒有回故鄉的機會了。
巴依忽然囁嚅道:“我……能求妳辦個事情嗎?”我說:“我能替您辦什麽事呢?中國距離塞浦路斯這麽遙遠。”巴依說:“我是想求妳,給我們弄些中國話來,不,是買,我們出錢。”買什麽?中國話?我實在不明白,話怎麽能買賣呢?
巴依解釋道,她丈夫自從癱瘓了,回國夢破滅,就常自言自語:“唉,多想聽聽家鄉的土話呀,可能這輩子再也聽不到了!”巴依想讓我到她丈夫的家鄉錄壹盤家鄉話寄給他們,由他們出路費和其他費用。巴依又補充道,她知道中國很大,若找不到她丈夫所在的村莊,在那個地區錄音也行。
我說,這事我可以辦,村莊再小,只要在中國,我壹定能找到,錢就不要提了。
我反復研究巴依丈夫提供的60年前的信息:亓善賢,家住山東沂蒙山區,梨美山下沂河旁的亓家峪。我開始了尋找之旅。在茫茫山區,僅憑不全的信息尋找壹個小山村,確實費盡了周折,好在所到之處人們都很熱情,我終於在大山深處找到了那個小山村。
找到村委會主任說明來意,他當即就找來幾名80多歲的老人。老人們都很激動,爭相回憶著兒時與亓善賢在壹起玩耍的情景。我趕忙又拍又錄,將村莊、山野和村邊的小河都攝入我的鏡頭……我把錄音和錄像制成光盤,寄給巴依。
十多天後,我壹上網, 就發現巴依老太太在網上等我呢,她壹見我就迫不及待地說開了:聽了家鄉話,看到家鄉的景象,她老伴好像變了個人似的,壹直躺著的他,兩天後忽然能坐起來了。幾天後,他們又收到村裏鄉親寄來的花籽兒、谷種和玉米種子,他讓我扶他起來,將花籽兒種入花盆,將谷種、玉米種埋進院子裏,等著它們發芽,開花,結果……
不久,我收到老人匯來的1萬美元,這讓我很震撼,區區壹盤中國方言的光盤,也就百十句話,老人卻匯來如此重金。我怕將錢退回會傷老人的心,決定用另壹種方式處理它。我再次來到亓家峪,在該村有點簡陋的小學裏,向師生講了壹對海外老夫婦用重金買中國話的故事,然後將1萬美金轉贈給他們。我唯壹的要求,就是讓小學生們將課本用標準普通話念壹遍,再用本土方言念壹遍,然後由我錄下來。
我將光盤寄出,不久接到巴依老太太的電話,她的丈夫去世了,是聽著家鄉話笑著走的,現在,她每天都要在他的遺像前放壹遍那些錄音和錄像……
閱讀題:
1、簡述“要買中國話”在全文所起的作用。
2、閱讀文章2~5段,將我的情感變化補充完整。 ( )→開心→( )→疑惑
3、試揣摩巴依老太太囁嚅著求“我”辦事時的心理。
4、簡要概括“我”為巴依老太太做了哪些事情?
5、本文並沒有直接寫巴依老太太的丈夫,請結合選文,說說他是壹個怎樣的人?
6、閱讀全文後。仿照下面詩歌的括號句,將詩歌補充完整。
(我的鄉愁)
(是牽著風箏的線)
(離鄉很遠)
(思念越長)
( )
( )
( )
( )
我的鄉愁
是隱藏在天宇的星鬥
夜深人靜時
便壹顆壹顆閃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