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之死》刻意為窮人創造了壹個空間。在封閉狹窄的窩棚裏,瑪拉倒在浴缸裏,壹手拿著筆,壹手拿著壹封沾滿鮮血的信。油畫前半部分松散淩亂,可能是壹面墻,也可能只是壹個模糊的空間,代表著永恒的虛無,但充當書桌的粗糙樸素的木箱,似乎在訴說著瑪拉的美德。
《馬拉之死》寫於法國歷史上壹個動蕩、血腥、偉大的變革時期。路易十六統治下的法國當時正處於危機之中。和往常壹樣,這波災難的導火索是金融危機。法國為資助美國獨立而自豪,但財政拮據迫使國王向人民增稅。
《馬拉之死》中的人,被善良、正直、無私的愛國情懷所美化。皮膚的顏色像冰冷的石頭,瑪拉身上的傷口醒目而細致,就像十字架上耶穌身上的傷口。此時的瑪拉仿佛擁有了耶穌的人格魅力,整幅畫充滿了悲涼之美。
好像有宗教崇拜的意義,超級有說服力。平靜而堅定的遺體似乎表明瑪拉並沒有死。畫家創造了壹個已經死去但仍然永遠活著的英雄。並為瑪拉手上的信紙填上感人的內容。這種藝術創作就是要塑造壹個聖人般的馬拉,造成不明真相的觀者對刺客的痛恨。
該畫筆法紮實有力,以寫實的筆觸描繪了雅各賓派領袖瑪拉遇刺的場景。灰暗的畫面充滿悲劇色彩,表達了壹個震撼的歷史時刻,反映了壹個真實的有激情有理想,有流血有死亡的革命時代。在塑造瑪拉聖徒形象的技巧中,大衛畫出了瑪拉的整體姿態。
尤其是下垂的手臂,巧妙地將觀者的感覺與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下的印象聯系起來。作為壹個天主教國家,十字架下的耶穌基督形象通過著名或不知名的畫家存在於天主教世界的每壹個角落,拉斐爾等偉大畫家也有過類似的表現。
雅克-路易·大衛(1748-1825年2月9日)法國畫家,古典主義學派創始人,藝術教育家,學生有新古典主義代表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讓·巴蒂斯特·卡米耶·科羅等。畫風嚴謹,技法精湛。
擴展數據:
19世紀法國現代主義詩人、批評家查爾斯·皮埃爾·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認為馬拉特之死並非迂腐平庸,而是同時具有壹種柔和的情調和壹種令人著迷的力量。這幅畫是壹部震撼人心的戲劇。非常強烈的表現力使這幅作品成為現代藝術的奇跡之壹。
馬拉之死油畫僅被比利時布魯塞爾博物館收藏於1893。現收藏於比利時皇家藝術博物館。65438年至0982年,《馬拉之死》與法國250年藝術展壹起在中國北京展出。
百度百科-馬拉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