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天,在北京清廷擔任國子監供酒的王(1845-1900)得了瘧疾,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大仁堂中藥店買了壹劑中藥。王偶然看到的壹種藥叫龍骨。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這塊骨頭上怎麽會有幾十萬年前的雕刻符號?這不禁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以研究古代石刻而聞名的王仔細研究,發現這不是壹個普通的刻痕,而是酷似古文字,但其形狀既不是毛筆(大篆),也不是印章(小篆)。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進行深入研究,他派人到大仁堂,以每根二兩銀子的高價,將藥店裏的刻龍骨全部買下。後來又通過古董商範等人搜刮,累計1500多件。
含義:甲骨文帶領黃帝子孫走上了文字的發展進程,使圖形符號表達意義而不限制其發音。這不僅造就了千百年來統壹的文化意識,也導致了漢語言拓展的乏力。語言對象的豐富和對語言對象認識的深化,迫使象形字規則產生更多的字和升華象形字規則(認識),迫使字詞典的編纂成為標註字義和限制字的歧義的方法,迫使炎黃學派成為學習字的讀音的地方(相比之下,基於信理的字史的真相,可以徹底清理文化和傳統。記載商王室歷史活動的甲骨文,是商代的學校用具。)甲骨文打開了壹扇觀察3000年前黃河流域人們生活的窗口。
甲骨文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獻記錄。現在,甲骨文已經成為壹個引人註目的世界性學科,有500多名中外學者從事研究,發表了3000多部專著和論文。對歷史學、文獻學、考古學都有重要意義。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壹篇《殷本紀》,詳細記錄了商朝的世系和歷史。以前史學界很多人對這些記載持懷疑態度,因為沒有文字記載,也沒有留存實物資料來證明。
本世紀初,羅振玉在其甲骨中發現了商代第壹男、第壹王的名字,證實了這些甲骨所來自的小村莊就是殷墟所在地,史書上稱“洹水南,殷墟上”。
此後,學者王國維對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古王公進行了詳細考證,並與《史記》中的記載進行了比較,證實了《史記》中殷本紀的可信度。殷墟是商朝第10任國王。公元前1318年,盤庚從燕(山東曲阜附近)遷都殷(小屯村周圍)。此後歷經第8代12王,在這裏建立了273年。這些研究成果使考證可靠的中國歷史提前了壹千年。
從壹塊殷商甲骨文的發現和鑒定,發展到肯定壹個3000多年前和600多年前的朝代。多麽了不起的發現!這樣,20世紀20年代的壹些學者認為中國可信的歷史始於西周,“疑古”思潮被徹底否定。
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反映了商代占蔔的繁榮。從國事到私生活,如祭祀、氣候、收獲、征服、狩獵、生病的人、分娩、外出等。,皇室貴族都求神指教知道吉兇決定停止。於是,占蔔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壹件大事,朝廷設立了專門的機構和占蔔官員。有銘文的甲骨文被保存為國家檔案,堆在山洞裏。因此,甲骨文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壹手材料,反映了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至今,據學者胡厚宣統計,* *共出土甲骨154600余件,其中中國大陸97600余件,臺灣省30200余件,香港89件,中國* *館藏共計127900余件。此外,到目前為止,這些甲骨上大約刻有4500個字,迄今為止已經閱讀了大約2000個字。
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發現了各種雕刻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兩三千年的孕育和發展,到了商朝,漢字達到了基本成熟的階段。甲骨文有壹定的體系、嚴密的規律、精美的描述和豐富的內容,在我國古代漢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過去對古文字的研究主要以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為主,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甲骨文比《說文解字》早1500年,且來源於直接發掘的出土文物,可信度較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中的錯誤、解決青銅器銘文中的突出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從甲骨上的文字來看,它們已經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要素,即書寫、書寫和構圖。他的筆法線條工整而細,直而粗,筆畫多折,對後世篆刻的筆刀產生了影響。從結來看,人物有所變化,雖然大小不同,但相對均衡對稱,呈現出穩定的格局。從構圖來看,雖受骨屑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但仍顯示出文字的雕刻技巧和藝術特色。“甲骨文書法”在壹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起來,證明了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