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克裏斯托弗·諾蘭在影視界有很大的影響力。大多數人可能不認識他,但妳肯定對他執導的電影有印象。其中受眾最廣的《星際》、《盜夢空間》、《黑暗騎士》三部曲可以說是讓他聲名鵲起。克裏斯托弗·諾蘭在英國長大,他熟悉英國的歷史事件,尤其是敦刻爾克大撤退。他想用膠片記錄下這個震撼的事件,他終於做到了。影片問世後,反響良好,不僅承載了他對歷史的致敬,也承載了他對國家的深厚感情和熱愛。
故事以二戰為背景,德國領導的納粹黨瘋狂作戰,歐洲陷入黑暗。當時,德國的“閃電戰”大獲成功。1940年5月,英國、法國和比利時士兵在敦刻爾克島上被逼入死胡同,英國首相丘吉爾決定撤退,希特勒停止進攻。然而撤退之路艱難險阻,不僅要面對德軍的阻擊,還要面對時間的控制。最初撤離的人數是3萬,但他們奇跡般地撤退回33萬士兵。這個結果無疑是“戰敗的勝利”,同時也為以後的作戰儲備了實力。這壹事件迅速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影片無論是對戰爭場景的視覺描繪,還是對人物心理的細致描寫,都可以說是最大程度的還原了歷史,給觀眾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足以說明劇組的良苦用心。
既然電影《敦刻爾克》很好的實現了對歷史的還原,那麽影片的緊迫性和張力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導演的拍攝手法很獨特。他通過三條線清晰地展現了當時戰爭場景中處處存在的危機。壹個是根據空軍的故事改編的,壹個重點講述英法士兵逃跑時的故事,壹個是英國老前輩帶著孩子,描述他的所作所為。三天主線看似分離,實則自然交織。其實故事的情節很簡單。故事安排的有條不紊,沒有任何因素。很少刻畫空襲轟炸的場景,劇情環環相扣,沒有拖沓。
在激烈的戰爭背景下,人性的善惡都可以直接表現出來,更不用說把握退路的命脈了。為了生存,士兵們互相爭鬥。在船只重量有限的情況下,士兵之間開始爭吵,甚至毫不留情地把士兵推出去當炮灰,這也讓觀眾意識到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惡果。影片向人們展示了戰爭的毀滅性災難,我們看到了人民的苦難和流離失所,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時代。
電影《敦刻爾克》不僅制作良心,而且歷史氣息濃厚。作為壹部戰爭片,價值很高,沒有其他影片中的英雄主義,更符合歷史。在震撼觀眾的同時,也對今天的美好生活進行了思考,堪稱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