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啟哲,北京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代表作:《江南春雨》
中文名:白啟哲。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35
職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代表作:《江南春雨》
性別:男
個人簡介
出生於1935,北京。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1986山水畫《江南春雨》釣魚臺國賓館。
1989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1991年《黃山雲霧》等20幅作品,在日本千葉縣舉辦“白雪石父子藝術展”
1992山水作品《長城無盡春》參加北京“美麗北京藝術展”,原作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收藏。
65438至0995年,山水作品《蜿蜒萬裏,依然堅強》獲北京市“愛祖國愛北京藝術大賽”二等獎。同年7月,為人民大會堂繪制巨幅風景畫《蒼雁舞龍》。
1997山水作品《古賽宋風》獲中國文化部主辦的“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書畫大賽”銅獎。同年6月,《古亭新貌》等10幅山水作品參加北京市美協主辦的“大京九藝術展”,其中《龍過嶺》被北京市美協收藏。
1999《谷裏的風》等38件景觀作品在日本千葉縣舉行。同年,65438年2月《白起哲文選》出版。
白起哲:描繪了美麗的山川。
追求創新和創作的多樣化
多年來,為了藝術的突破和創新,白啟哲走遍了全國。說起自己的山水畫創作經歷,他歸結為三個字——多元化。首先是題材的多樣化。他的父親白雪石以畫桂林山水而聞名,他還拓展了自己的繪畫題材。他喜歡畫傳統的亭臺樓閣,也喜歡畫雪景、樹木、山川。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在自然中發現美”。不同的主題需要用不同的手法來表現。或以線條為主,展現北方山石的磅礴氣勢;或潑墨,展現郁郁蔥蔥的峨眉;或者用斧頭砍,桂林的清秀和女人味躍然紙上。
在大量的寫生和觀察思考中,白起哲自己的風格逐漸顯現出來。在繪畫技巧上,他逐漸脫離了在白石上強調線條的方法,開始用墨塊來帶線條,使畫面更加和諧厚重。在構圖上,他的留白也脫離了白派的風格,擴大了畫面的空間感。邵大釗說,他的作品“與石雪先生的山水畫在新的因素上有所不同,如對巖石的描繪更富於變化,更註重加強畫面的黑白對比,更註重留白”;在機制方面,他試圖將紙鋪在石頭上以獲得其線條,或在報紙上蘸墨以創造獨特的機制效果。如今的白啟哲已經不在父親的光環下了。
邵大釗在白起哲的評點中寫道:“開宗派大畫家的弟子,藝術創作往往有三種類型:第壹種是大樹下乘涼,盲目繼承大師的風格,不求上進;第二種主要是繼承,在繼承大師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探索創新;第三種主要是叛逆,創造壹條新路。白起哲是第二種。他繼承了“白色學校景觀”,進行了新的創造,並穩步擴大他的創新。”
享受農業,不被灰塵困住。
白啟哲的創作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提取素材,所以他習慣出門帶著速寫本,立刻把美麗的風景寫下來。有壹次,他坐車去西郊做生意。路過壹個地方時,他突然發現路邊有幾棵松樹,組合得很漂亮,很有特色。但當時車停不下來,他只能記得大概的位置。到了目的地,幹完活,他故意沿著原路返回,去找那些松樹。他繞著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松樹走了好幾圈,仔細觀察了半天,從不同角度畫了幾張草圖。後來,意猶未盡,又跑了幾次,才畫出這組松樹。有時他們用畫筆素描,直到他們的圖像清晰到胸部,他們精通寫作。
還有壹次我去杜詩寫生,當時烈日炎炎。白啟哲選擇了壹個好角度,不顧頭頂的大太陽,壹頭紮進了自己的藝術創作中,揮汗如雨。壹個路人正好路過,好心提醒他:“這位先生為什麽不去樹下乘涼?他旁邊有那麽多樹。”白啟哲笑了。殊不知,這位先生此時心中滿是這些樹,卻不是用來乘涼的。
說到這裏,白啟哲起身找了壹疊草圖給我們。裏面全是他在各地寫生成果的記錄。2004年3月19,王府井大教堂;3月20日,北京圖書館,天王廟;4月1,龍潭公園;4月2日,陶然亭公園白坡亭;4月3日,香山碧雲寺;4月4日,北海公園,難以置信。這位70歲的畫家仍然非常忙碌。
當今畫壇,追名逐利之風盛行。但是,白啟哲不喜歡張揚,不是空談,不為喧囂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動。生活在壹個繁忙的城市,我不染塵埃,但我喜歡在硯臺旁工作。別說拍賣了,就連這個藝術展也是他的孩子給他做思想工作後才舉辦的,幾乎沒有媒體宣傳。現在,白啟哲依然堅持每天寫作,堅持寫作。問他累不累,他說:“畫畫是我休息的方式。”顯然,他喜歡繪畫。
作品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