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沒有直接描寫夏伯陽的赫赫戰績,而是通過敵人的態度如:壹幅畫著夏伯陽逃跑的宣傳畫,上寫“上帝保佑,讓我們殺死紅軍象殺臭蟲,讓夏伯陽倉皇逃竄”。反映了敵人對他恨之入骨又毫無對策。而夏伯陽每每在關鍵時刻的出現,局面頓時發生改變,顯示出他在紅軍中的威信和力量。
政委是壹個知識分子,夏伯陽是壹介武夫,二人的性格沖突是必然的。比如:搶豬事件。夏伯陽的老戰友派人搶了老鄉的豬,給紅軍造成了很壞的影響,政委制止了此事並關了當事人的禁閉。夏聞訊趕到,大怒。認為政委不應關自己得老戰友,並驕傲的說:“只有夏伯陽可以關他”。
這時老鄉們來感謝夏伯陽,給他們送回豬(其實是政委以他的名義送的)。當老鄉們疑惑的看著他說:“妳真是夏伯陽?”
此時夏衣衫不整(此前政委說過他應註意衣卓),他有些不自信的下意識的拽了拽衣襟(此前非常驕傲)說:“我就是夏伯陽”。當村民走後,他的勤務兵誇贊政委時,他又說:“那當然給夏伯陽當政委,當然有兩下子了。”妳看壹個多麽可愛的形象!
整部影片夏伯陽幾乎都是,笑嘻嘻的、倔強的、大大咧咧的,而在結尾的戰爭中幾個凝重的面部特寫,就將革命將領的 另壹面勾勒出來了。
塑造人物應特別註意人物的第壹次出場,夏伯陽的出場,無論從氣氛的渲染,還鏡頭景別、視角的運用都堪稱經典,難怪要收入電影學院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