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雕是以福建壽山出產的葉蠟石為原料,經過精心雕刻而成的工藝品。壽山石雕造型有著人物、花果、動物、山水風景、印章,為福建工藝品“三寶”(脫胎漆器、壽山石雕、軟木畫)之壹。
福建壽山石雕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而馳名中外。遠在壹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我們的祖先就能用鉤戟利劍似的簡單線條在壽山石上刻畫殉葬雕刻品(如壽山石豬),這就為壽山石雕奠定了基礎。經歷幾代人的技術相傳,壽山石雕從石踴雕刻發展到了印章、印鈕、文具、動物、人物等多品種的創作,而且能根據石形、石質,因材施藝地進行設計。清代,壽山石雕湧現出不少名匠。
康熙、乾隆年間,楊玉璇、周尚均為閩中壽山石雕名手。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的“伏獅羅漢”系由田黃石所刻,底部有陰文“玉璇”二字,人物神態逼真,作品刀法渾厚,真是“運刀妙如鬼工”。繼楊玉璇以後,周彬(字尚均)擅長印鈕雕刻,他所創作的印鈕素稱“尚均鈕”而聞名壹時,其風格樸實,多為立獸,間刻寫意山水。
同治、光緒年間,又有福州西門鳳尾鄉的潘玉茂、東門後嶼鄉的林謙培及其弟子林元珠,他們在繼承了楊玉璇、周尚均的基礎上,進壹步創新,形成了壽山石雕“西門派”(潘玉茂為代表),“東門派”(林謙培為代表)兩個藝術流派。近代著名傳人林清卿、林友清分別有“西門清”“東門清”之美稱。
清末以來,壽山石雕的藝術及其技法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即由簡練的技法發展成為精細的浮雕、高浮雕、鏤空雕、透雕和圓雕等;品種也逐漸增多,由殉葬品、佛教用品、印鈕發展到各種人物、山水、鳥獸、花卉、瓜果、器皿等。從而壽山石雕成為國內外鑒賞家、收藏家評賞的八閩瑰寶。
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造型和色澤相適應的作品,是壽山石雕的主要藝術特色。壽山石雕界有種說法叫“壹相抵九工”,這是壽山石雕重要的創作經驗之壹。這就是說,藝人們必須細心查看石料的石質、石紋、石形和石色,據此選擇與之相適應的題材,並確定初步的造型,即“因材施藝”。這種思維有別於其他畫家、雕塑家的構思方法。可以說,壽山石雕藝術是特殊的藝術,是造型藝術、色彩藝術、刀法藝術、技法藝術的綜合反映。
壽山石作為原石(自然石),已經溫潤華麗無比,經過雕工的磨礪雕琢後,更成為巧奪天工,鬼斧神工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