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篆書的第三個裏程碑鄧石如篆書

篆書的第三個裏程碑鄧石如篆書

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稱:“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陽冰)為宗,而縱橫闔辟之妙,則得之史籀,稍參隸意。殺鋒以取勁折,故字體微方,與秦漢瓦當額文為尤近。”鄧石如因其傑出的藝術貢獻,被後世稱為篆書領域繼李斯、李陽冰之後的“篆書的第三個裏程碑”。

我們簡單回顧壹下篆書的發展歷史。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是商朝甲骨文以後與秦朝小篆出現之前這段時間中,各國文字的統稱。大篆中占多數的主要是“金文”,由於多鑄刻在金屬器皿、樂器或是武器等金屬制品上,所以有此稱謂。值得壹提的是,秦國刻於十枚石鼓上的“石鼓文”也很出名,是經典的大篆作品,小篆主要是從石鼓文演化而來。而“小篆”就是秦朝統壹六國後,按照“書同文”的要求,由李斯等人合作所創的全國統壹性文字,字型偏長,筆畫流暢簡潔,強調對稱性,根據大篆筆畫省改、簡化而成。可以說大篆是小篆的前身。

李斯是中國有名字記載的第壹位書法家,也是由大篆向小篆改革的主要人物,被稱為篆書史乃至書法史的壹個裏程碑。據傳為李斯所做的《泰山刻石》,結字端莊嚴謹,體勢工整,筆畫線條圓潤婉遒,是小篆的典型代表,被譽為“天下第壹碑”。

在小篆推行的同時,隸書也因其書寫便捷應運而生,並逐漸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漢隸是漢代最通行的書體,但小篆仍在碑額、印璽、錢幣等莊重和顯要的地方被使用。在中國第壹部字典、東漢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中,字體仍以小篆為主。

漢以後,篆書的使用範圍更小,書家也更少。直到唐代李陽冰出現,他師法李斯,精研《嶧山刻石》,至力復古,自稱“斯翁之後,直至小生。”雖說大家對他褒貶不壹,但畢竟在歷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對後世影響較大,被譽為“篆書的第二個裏程碑”。

五代、兩宋、元、明幾代直至清初,篆書始終未有太大發展。

清中期以後,篆書始有中興之勢,表現在碑學大盛、篆隸大興、名家輩出。他們廣泛收集金石碑拓,越李陽冰而直追秦漢,開創了篆書的新風。

最傑出的人物當然還是鄧石如。還是在他經梁巘推薦,到江寧的大收藏家梅鏐的府上精研8年,完成本碩博連讀的那段日子。梅镠免費為鄧石如提供食宿,無私提供家裏收藏的、秘不示人的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鄧石如也如饑似渴、痛下苦功,“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 系統學習篆體、隸書等書體,完成了他藝術上的壹次蛻變,書法、篆刻風格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遂工四體書,尤長於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

鄧石如篆書的最大特點就是篆書中註入隸書寫法和筆意。壹改李斯、李陽冰等筆筆中鋒的特點,在書寫過程中引入側鋒筆法,將“書寫性”引入篆書創作,為篆書註入了活力和別樣情致。在用筆過程中,很多筆畫,尤其是是橫畫非常接近隸筆的形象,起筆頓按而微下墜,收筆加重且略含上揚之勢,隱含壹波三折之態。特別是長鋒羊毫的使用,鄧石如以超人的腕力,寫出了錐畫沙、印印泥般的筆觸,顯出古樸雄渾的氣象。晚清屠寄評鄧完白柔毫書篆:“及完白山人起,始上窺斯翁筆妙。所用長穎,不加剪截,書成自然瘦硬。蓋五指齊力,筆鋒自正,毫端著紙,如錐畫沙。”

  • 上一篇:神奇寶貝小智終於奪冠,妳的童年記憶有哪些?
  • 下一篇:紹興青藤書店營業時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