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最初指的是那束頭發,後來原來的夫妻就叫夫妻結。紮頭發本來不是婚禮習俗,後來演變成婚禮習俗,即新婚夫婦的頭發象征性地紮起來,新郎新娘分別剪下壹綹頭發,用彩線綁在壹起作為信物。
結發,漢族的婚俗,是象征夫妻結合的儀式。夫妻結婚時,從每人頭上取壹根頭發紮在壹起,作為舊的婚姻象征收集起來。
已婚夫婦的起源之壹“已婚夫婦”有漢族的傳統民俗,如“紮發撐身”、“拋絲慰情”等。
“束發抱身”是指原夫婦某日結婚時,男方送壹根庚帖,女方回贈。庚貼上註明姓名、出生年月日、結婚時間。女子回到庚帖時,附上壹束頭發,用紅繩系上,作為彼此承諾與委身的信物,以示百年來的團結與幸福。
拋絲安慰感情的是已婚夫婦。當男方溺水身亡,屍體無處可尋時,妻子只好剪下壹束頭發,綁在石頭上,扔到出事地點,以慰婚後感情。
成婚的習俗來自壹位古代皇帝登基的時候。即位的第壹天晚上,皇帝擔心胡子太短睡不著覺(古代男人以胡子的長短來衡量人的見識),身邊的皇後很聰明。她剪了頭發,小心翼翼地把它和皇帝的胡子連在壹起,讓皇帝的短胡子壹夜之間長成了長胡子。第二天皇帝登基的時候,她捋著胡須接受了朝臣的膜拜,朝臣們對皇帝驚嘆了壹夜。皇後剪了頭發,綁了皇帝的胡子,就成了成婚夫婦的原因。
已婚夫婦的第二個起源中國古代結婚時,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後,舉行結婚儀式,儀式包括拜天地,拜高唐,然後夫妻互相拜,最後喝壹杯酒,也叫敬酒。後來發展為綁太陽穴的儀式,即夫妻並肩而坐,頭綁在壹起,“已婚夫妻”壹詞由此而來。
我們經常聽到“結婚”這個詞。“結婚”的本義是:男20歲,女15歲。在古代,無論男女都應該留長發。等他們到了壹定年齡,要為他們舉行“成人禮”。男子取冠時,將頭發盤成發髻,稱為“結發”。
在我國很多地區,未成年女性被稱為“丫頭”,這在古人寫的很多小說中也能看到。另外,在舊社會,“丫頭”還被稱為大戶人家的婢女。
在古代,“姑娘”的真正含義是指女子梳頭的壹種樣式,在今天的電影電視中經常可以看到。比如《紅樓夢》裏,侍奉主人的丫鬟們把頭發梳成對稱的雙髻,掛在頭上,就像壹個分叉的丫鬟字。古代的“簪禮”是指女子十五歲。子:本義,古代用來夾住頭發或帽子的發簪,意思是此時頭發可以卷起來,然後用“子”字,古代稱之為“子年”。根據古人的說法,當男人和女人到達成年年齡時,這意味著他們可以結婚和組建家庭。
古代的人在加冕和送禮的時候都是非常莊重嚴肅的。這就是為什麽有“娶老婆”這個詞,意思是原配老婆。紮頭發也叫紮頭發。在古代,男人在孩童時期就開始紮頭發,因為它指的是成年早期。頭發上有壹個結也意味著結婚。結婚那天,男女把頭發紮成壹個發髻,所以叫發髻。新婚之夜的壹對新人:“十字絲結龍鳳,雕琢彩雲結,壹寸同心壹縷,百年長生花。”意思是:兩個新人坐在床上,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壹綹頭發,然後將這兩綹長發綁在壹起,宣誓兩人將心心相印,愛情天長地久,生死與共,永不分離。古往今來,盡管有“壹寸同心線”“百年長命”的美好願望,但世事變遷,人生難免有相思之苦,就像古時候總在心裏說的:這是心結之樂,妳怎麽行?
女人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愛情期望和美好祝願包裹在頭發裏,烏黑發亮的頭發,以及熟練梳理的發型。從某種意義上說,那是贏得愛情和幸福的期待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