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由掛在木架上的幾個大小不同的鐘組成,以形成壹組或幾組,每個鐘敲擊不同的音高。由於年代不同,編鐘的形狀也不同,但編鐘都繪有精美的圖案。
在中國古代,編鐘是上層階級的專用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征。曾侯乙演奏的音樂《楚尚》。這首音樂表現了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被流放時的悲痛和憤慨。
擴展數據:
編鐘文化:
在中國古代,編鐘是上層階級的專用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征。曾侯乙的編鐘上還標有2800多字與音樂有關的銘文。
記錄了許多音樂術語,顯示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先進水平。編鐘音樂清脆明亮,悠揚優美,能奏出與歌唱相同的旋律,又被稱為曲鐘。
最大的鐘聲:
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舉世聞名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樂器,共有64件(19扣45角)。
它分三層掛在滿是彩繪圖案的銅木結構鐘架上,每層的柱子都是青銅劍武士。它們的形狀和重量在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
最小的重2.4公斤,高20.2厘米;最大的壹只重203.6公斤,高153.4厘米。它們的總重量超過2500公斤。
鐘架長11.83米;高達2.73米。氣魄雄偉,場面相當壯觀。這座墳墓埋葬於公元前433年,距今已有2410多年。
它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的關註,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80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武漢機械學院、佛山球墨鑄鐵研究所。
武漢工程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數百名科技人員合作,采用激光全息、掃描電鏡等現代技術手段。發現我們的祖先在400多年前就已經研究出了銅、錫、鉛的最佳配方。
從而獲得優美的音色;掌握了鐘的大小,鐘壁厚度與音高的嚴格比例,鑄造了壹系列不同的音高;“瓦式”獨特的鐘形和復雜的鐘腔結構設計,形成了美妙的雙音鐘和優美的旋律。
這套編鐘分為兩個音,整個音域貫穿五個半八度,高音和低音明顯,中間三個八度,十二個半音。因為有完整的中音,所以可以轉宮,在任何音上靈活調音。
尤為可貴的是,鐘體及其配件上有2800余字的錯別字,記錄了先秦時期的樂論以及曾與周、楚與齊的法名與令名的對應關系。
這個偉大的發現,拋棄了所謂“中國的七聲來自歐洲,所以不能顛倒”。為了讓這件中國樂器史上的珍貴國寶發揮更大的作用,科學家們仿制了曾侯乙編鐘。
1983年1月6日至9日,中國音協、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學會、考古學會的八十多位學者專家對武漢仿制編鐘進行了鑒定。
專家們聆聽並比較原作與復制品之間各鐘的音色和音高,交替欣賞原作的錄音和復制,如《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瀏陽河》、《平安夜》等。
他們認為復制真的達到了原作的聲學效果,高音區清脆、明亮、悠揚;低音區豐富、深沈,氣勢磅礴。大部分放出來的音樂和原版相差不到正負五分鐘,壹般聽眾很難分辨。
百度百科-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