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英,遼寧大連人,祖籍山東濟南。幼年時,在吃飽穿暖還是問題的年代就求藝術,在文化的沙漠裏尋求甘泉。當壹粒種子深埋泥土中,迎接他的必定是照亮黑暗的溫暖陽光。
讀張鳳英的畫作,正如凝視世間未受汙染的赤子之心,天真無邪,清麗雅集,自心亦如拂去塵埃的明臺。可以想象,內心恬靜的女子,怎樣在自己的畫室,光明為筆,思想為紙,純真為色,輕輕淺淺化虛為實,這就是張鳳英作品,記錄了畫家對社會、人生以及自己內心世界的感受、認識和心路歷程。然而,它又是社會性的,因為它反映了當代都市人的情感和理想,反映了他們充滿生活激情、勇於面對挑戰而又有許多內心矛盾、困惑和無奈的心態。她作品中的人物處於畫家主觀想像的空間之中,從而使看似寫實性的人物卻具有了壹種夢遊的虛幻。
張鳳英植根於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利用黑與白、線與面、明與暗這樣簡單的形式,以具象的手法來表現復雜曲折的現代人心態。她是個地道的東方女性。她以女畫家特有的細膩和含蓄傳達出人物內心微妙的變化和矛盾交織、欲說還休的性格特征。這種含蓄而又復雜的精神狀態只有在東方人身上才能見到。然而在她的作品中仍不乏超現實的非寫實內容和某種程度的誇張和變形,畫家為達到表現自己藝術主題。
人過中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之坦然,失之安然,傳謠九天擊水萬裏的快意早已內斂成畫,在人與畫的交流中定格每壹幀時光,重現每壹寸宇宙,壹切的經歷,壹切的思考,壹切的向往,都是生活賜予我們的無限寶藏。勤奮耕耘 必有收獲,2018年10月張鳳英的作品獲全國農民畫入圍作品展。2018年張鳳英的作品選登在閩北日報上。
心存敬畏,萬物有靈,心若通感,書畫有聲。是否在凝視中聆聽到畫中人物,器具,植物,動物,雲水山川的相互對話?這回聲是張風英埋葬在畫中的秘密,是飛升於詩意上不朽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