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好的端硯是“黑端”,清代陳齡的《端石擬》:“黑端間青花,水坑中洞下巖之石,質極軟嫩,細潤如玉,其色青黑而帶灰蒼,濕則微紫,謂之黑端。古時的端硯稱冠的下巖硯石曾以黑色為主調,稱為“黑端”。
宋末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總結指出:“世之論端溪者,唯貴紫色,而不知下巖舊坑唯有漆黑青花二種,初未嘗有紫,無它,未曾觀古硯矣。”並特辟壹條目詳述;“端溪下巖舊坑卵石黑如漆,細潤如玉……又壹種卵石,去膘方得材,色青黑,細如玉……此品南唐已難得,慶歷間坑竭……別無新坑。”趙希鵠是以古硯研究為立論基礎的,明清的端硯學者多沿襲此說。於此至少可以相信,開采於唐代的下巖,在北宋中期之前,曾出產過可稱之為黑端的端硯石。
因黑端之稀缺而顯其珍貴,也出現了冒充黑端的贗品。越希鵠在同壹著作中述:“壹種辰沈州黑石,色深黑質精燥,或微有小眼暗然不分明,今人不知往往稱為黑瑞溪,相去天淵矣。”
黑端僅壹度出現於唐宋下巖,後來再不曾出現。但類似黑端的硯石亦有。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宋時水巖未開,皆於七星巖北將軍嶺之定名為將軍坑者取石,其石色黑,無眼,質變粗。”該坑石表面還有銀星點,向光斜似壹片銀沙閃爍,與下巖黑端不難區別。又如開坑於明代宣德,絕產於清代乾隆的宣德巖坑石,其石色也近似黑端“深紫近黑”。在廣東省博物館館藏端硯精品展中也有宣德巖端硯。清宮藏有兩方黑端,天青密布,魚腦凍隱現,為端中極品。下巖黑端實物硯臺,於廣東博物館的館藏端硯精品展中曾展出。清代書法金石學家和文壇泰鬥鄧石如(1743~1805),少時也得壹硯,被其視為至寶,色黝黑,其石紋形成自然山河風景,“浮雲現、大河奔、山巍峻”,江寧大收藏家梅镠也贊“池中乾坤大,壺中日月長”。河南省方城縣,有葛仙公巖,產石制硯,曾偶現黑石,色黝黑,米芾曾見過其硯,風評甚佳。但深藏地下,難覓。以上資料可供大家參考比較。依本人拙見:鑒石應壹看石色,是否黝黑,端石濕水色微變,現微紫發蒼。二看紋理,是否符合端石特征,有無天青、火捺、凍或蕩、金銀線、石眼等,最好濕水觀之老坑黑端應滿布青花,魚腦凍,有眼更佳。三聽聲,黑端聲應為無聲(木聲),金聲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