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y從何而來?Artsy由卡特·克利夫蘭創建,他於2009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計算機科學。在創辦Artsy之前,她只有壹些實習經歷。她沒畢業的時候,在2008年創立了Artsy。詳情請參考Linkin鏈接:卡特克利夫蘭。
Artsy可以說是壹款1號的美術應用,在頁面UI和動態體驗方面都很出眾。那麽Artsy到底是做什麽的呢?Artdaily上有壹篇文章叫《未來的Artsy創始人卡特·克利夫蘭·薩依薩特(Carter Cleveland Saysart)將為所有人》,口號是藝術為所有人,好博大的胸懷,但是Artsy真的為所有人所喜聞樂見嗎?我們稍後會看到
作為產品分析,我們先來看看Artsy的產品信息結構:
Artsy APP的入口非常緊湊,以首頁、我的收藏、瀏覽為主入口,信息圍繞五個核心頁面向下傳播,其中最核心的頁面是藝術品頁面,幾乎每個頁面都可以鏈接到,所以Artsy是圍繞作品展開的。說到這裏,我們先來看看works頁面是什麽樣子的:
很高級,線條分區,色塊按鈕,還有強制UI!從功能上看,除了圖片本身,還有作者、作品名稱、年份、材質、收藏地等信息。其中作者和收藏地鏈接,後面是壹個全球唯壹的反色按鈕“聯系人圖庫”。這麽重的按鈕點了之後會是什麽樣?
將出現壹個消息頁面!而且消息內容都做了貼心的準備,核心就是價格和可得性。我猜這個消息會直接傳到畫廊的Artsy後臺。所以,這麽重要的按鈕,本來是用來買作品的。我立馬點了發送,試了壹下,瞬間感覺自己是土豪了。
下面的Ask an Artsy專員也是同壹個頁面,應該是上傳到Artsy的後臺。這兩個消息功能我都試過。過壹兩天我真的會收到畫廊或者Artsy的郵件回復(註意是郵件,Artsy不會內置消息系統,太冷淡了),主要是確認妳的購買意向和投資預算等等,瞬間就會給我回電話。
Artsy的Artwork page上有壹個特別酷的功能,就是模擬把作品掛在墻上,很牛逼。
工作頁面介紹到此結束。我們再來看看Artsy的主頁:
Artsy的首頁首先是壹個大大的橫幅,透著電商的氣質。這裏有各種特色作品出售,感覺就是壹面旗幟...然後就是著名的Artsy瀑布,是當期的壹些展覽。主要信息是展覽的名稱和持續時間,包括展覽的主要作品。在“Artsy瀑布流”中,圖片嵌套在主瀑布流中,水平瀏覽。這樣的設計巧妙地解決了壹對壹內容的豐富性和頁面的緊湊性之間的矛盾,把多余的信息放到了屏幕之外。真的很佩服!
其他頁面也設計的非常簡潔漂亮,這裏就不壹壹列舉了。再來說說Artsy的模式。看了剛才核心頁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Artsy是壹個藝術品電商。還記得“Artsy創始人卡特·克裏夫蘭Saysart的未來將屬於所有人”這句話嗎?屁話和Artsy靠傭金產生現金流,所以他們對終端用戶的服務其實是為了更好的服務畫廊。通過下圖可以快速了解Artsy的價值鏈:
Artsy實際上為畫廊嫁接了世界各地的藝術消費者。根據Artsy的官方數據,他們的平均交易距離是6000公裏,感嘆互聯網的偉大。事實上,在最先受到互聯網影響的傳統行業中,零售業最為猛烈。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互聯網通過信息的流動增加了市場參與者的鏈接,從而增加了市場的厚度,使市場更加有效,提高了市場的整體價值。作為壹家超高的藝術品零售,Artsy已經邁出了成功的壹步。
Artsy還有壹個非常牛逼的功能,就是他們的基因組機制。我翻譯成“工作基因”。Artsy將作品從不同的“基因”中分離出來,從各個維度對作品進行解構,然後基於不同“基因”的關聯性,給用戶精準的相關推薦。用了壹段時間Artsy,發現真的很喜歡所有的推薦。
所以,綜上所述,Artsy是壹個藝術化的天貓。它出錢入駐,收妳的攤位費,對接兩個市場賺傭金。但是對於壹個普通的藝術愛好者來說,Artsy的功能太“電商”了,太多的功能是為了交易,很多經典名作都是非賣品,所以沒有進入Artsy的“動力”,比如:
這就是卡拉瓦喬,壹個著名的意大利天才,壹生坎坷。他壹生代表作無數,但在Artsy,只有四個TMD,大概主要是因為“0賣”。
所以Artsy是給土豪用的,我們手機裝13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