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芙蓉國粹的歷史淵源

芙蓉國粹的歷史淵源

芙蓉國粹是中國戲曲中十分罕見的以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為壹體而構成的劇種。主要流行於四川和雲南、貴州省。

早在明代,四川已有地方戲班流行,至清代雍正、乾隆年間,隨著花部的興起,外來的昆腔、高腔、梆子腔、皮簧腔傳入四川,加上本地燈戲,形成了現在川劇的雛形。由於聲腔流行地區和藝人師承關系的不同,早期川劇順著四條河道形成了川西、資陽、川北、下川東不同的支派。川劇的表演藝術有深厚的生活基礎,並形成了壹套完美的表演程式,真實細膩,幽默機趣,鄉土氣息濃厚,特別善於采用托舉、開慧眼、變臉 、鉆火圈、藏刀等特技來刻畫人物性格。傳統劇目極為豐富。

川劇的劇目十分豐富,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列國”之說,僅四川省川劇研究所就收藏有2000余種,這些劇目中除“荊、劉、拜、殺”以外,屬於高腔系統的有“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所謂“五袍”即《青袍記》(又名《五福堂》,寫梁灝82歲中狀元事)、《黃袍記》(又名《佛兒卷》寫釋迦牟尼成佛事)、《白袍記》(寫薛仁貴事)、《紅袍記》(即《白兔記》)、《綠袍記》(即《綠袍相》、《拷春桃》);所謂“四柱”即《碰天柱》(寫***工怒觸不周山事)、《水晶柱》(寫觀音差韋陀收濫龍和水龍事)、《九龍柱》(寫聞太師升天故事)、《五行柱》(寫孫悟空大鬧天宮事)。所謂“江湖十八本”即《幽閨記》、《彩樓記》、《木荊釵》、《玉簪記》、《白羅帕》、《百花亭》、《葵花井》、《鸞釵記》(《放白蛇》)、《白鸚鵡》、《三孝記》、《槐蔭記》、《中三元》、《聚古城》、《鐵冠圖》、《全三節》、《漢貞烈》、《五貴聯芳》、《藍關走雪》等。此外還有《金印記》、《琵琶記》、《紅梅記》、《班超》(即《投筆記》)高腔4大本。川劇彈戲的劇目以《春秋配》、《梅絳褻》、《花田錯》、《苦節傳》4大本為代表。川劇胡琴劇目多演三國、列國故事,以清末作家黃吉安編寫的“黃本”最為馳名,如《青陵臺》、《三伐宋》、《神農澗》、《審吉平》、《柴市節》、《三盡忠》、《綿竹關》、《江油關》等。川劇昆腔劇目已經不多見,只有《議劍獻劍》、《東窗修本》、《醉皂》、《醉打》等。川劇燈戲劇目有《請長年》、《拜新年》、《打面缸》、《五子告母》、《裁衣》等。除以上傳統戲外,現代戲《江姐》、《四姑娘》、《死水微瀾》、《變臉》、《金子》以及新編歷史故事戲《巴山秀才》、《易膽大》等都有較大影響。

  • 上一篇:胡蘿蔔可以炒肉吃嗎
  • 下一篇:蘋果手機占內存太多的解決方法教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