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有春日祭月的社會制度,民間也有中秋祭月的風尚。後來賞月比祭月更重要,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享樂。中秋節賞月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流行,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名篇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到了宋、明、清時期,拜月的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仍有許多古跡,如“拜月祭壇”、“月亮亭”和“月亮塔”。北京的“月壇”是明朝嘉靖年間為皇家賞月節而建的。每當中秋節月亮升起時,便在露天立起案,桌案上擺上月餅、石榴、棗等水果。在拜月之後。拜月的祭月活動已被群眾大規模、豐富多彩的賞月活動所取代。吃月餅是這個節日的另壹個習俗,象征著團圓。自唐代以來,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美。蘇東坡在壹首詩中寫道:“小餅如嚼月,有酥有餡”,清代楊光復寫道:“月餅餡有桃肉,冰淇淋有糖霜”。好像當時的月餅和現在不壹樣。
上一篇:濮陽方言與普通話聲調值的比較下一篇:葉問真的和外國人打過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