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哲學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發展史上,行為與知識的關系從未被忽視,它壹直是壹個重要的探究焦點。每壹個思想家,在每壹個社會發展狀態下,都有不同的認識,都在不斷演變和發展。比如春秋末期,老子就提倡“先知後知”,簡而言之,先知後知。知識指導行為,強調知識的重要性,但否認行為之後才知道。戰國末期,荀子提倡“知先”,即先行之,從而能夠知之,強調行為的重要性,行為是知識的來源和基礎。明代王明陽經過對行為與知識關系的壹系列探討,提出了“知行合壹”的概念,提出了知識與行為的互補關系。核心意思是言行壹致。它強調行為和知識的不可分割性,以及二者之間的辯證統壹關系。從自身修養的角度來闡述。自己的道德思想境界要和自己的行為統壹起來,通過行為和認知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克服非良知的思想,從而實現良知,指導自己的行為。知行合壹的思想理念與中華民族的發展方向是統壹的。通過知行合壹理念的指導,提升全民的道德思想高度和文化素養,實現全民道德行為的統壹和實踐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