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名字的由來與端午節本身的習俗和文化內涵有關。古漢語中“段”有始有初的意思,稱為“端午”,也就是“第五天”。《地方風俗》提到“仲夏端午節”。結束,開始。”
此外,古人在歷法中使用天幹地支。按此計算,農歷五月是“午月”,正午被認為是“太陽”,所以端午節也叫“端陽”。如前所述,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初五和初五的諧音,所以又叫“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又叫“五月節”。
有趣的是,這個時候,壹大習俗就是吃粽子。古人曾經有壹個小遊戲,就是吃了粽子之後,會比較自己葉子的長短,葉子長的人會贏,所以叫“解宗解”。
明代沈邦萬部雜註也有提及:“五月女兒節端午,穿艾葉,五毒符。萬習俗從五月初壹至初五,用小姑娘裝飾,盡最大努力。結了婚的女人也回老家,因為叫女兒節。”
有溫度的傳統節日
其實,端午節正處於盛夏,是壹個充滿生活挑戰的季節,是壹個充滿人間溫情的節日,是公民社會生活中的壹個重要節點。
福建漢服天下會的誌願者,按照端午節的古老習俗,為觀眾獻上木蘭湯。
炎熱的夏天,濕熱的氣候,在古代更是難以忍受。古人為了自身的健康和安全,提倡端午節時點朱紅雄黃,在門口掛艾葉的習俗,最終目的是保護生命。
參考人民日報-端午冷知識:如果別名超過20個,可以互祝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