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拼音:luó)是壹種常用漢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隨鳥起網,表示捕鳥之網。羅本義指“捕網”,也指收集、邀約、網羅。以及傳播的意義。
用作名詞時,指捕鳥網,引申為有密孔的篩子,引申為有弧形或環形孔的絲織品。羅也是量詞,壹個羅就是十二打,是英語gross的英譯。
追溯單詞的來源:
認識字。甲骨文“羅”的上半部是“網”字,像捕魚捉鳥獸的網形;下半部是“衛(zhuī and)”二字,意為鳥。兩部分合在壹起就是用網捕鳥。它不同於捕捉動物和捕魚的“網”字。後來,為了澄清這個詞的意思,又加上了另壹個能指“子”(讀作米,就像壹根絲線),寫成“?”。
戰國文字中,“?”部首“網”被省略為“幫”。其實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網”字就是這樣寫的。由於秦代篆書中“羅”字的筆畫是圓的,不便於書寫,所以人們把部首“網”的外框縮短,把裏面的兩個“ㄨ”改成兩橫壹豎,“網”就轉化成了“吶".同時將部首“Z”和“Z”中的圓形筆畫變為折線,將半圓形筆畫分解為兩個筆畫。
因為“?”漢字筆畫多,很難寫。元代出現了簡化字“羅”,保留了上部首“周”,但按草書“?”字的寫法,左下角的偏旁形如“Xi”,所以下半部的兩個偏旁都換成了壹個“Xi”。新中國成立後簡化漢字時,字“?”被正式放了。簡化為“羅”。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