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母親節是近年來專家學者提議的、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感念母愛而設立的節日,如中華聖誕節、中華感恩節、中華父親節等壹樣屬於仍未正式確定的“節日”。
要維系中華文化血脈、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中國應設立自己的母親節,其體現中國母親的偉大及傳統的孝道精神,喚醒現代人能夠更加的尊重母親、關愛母親的意識,使他們懷有壹顆感恩的心,懂得回報父母、師長、他人、社會,對祖國盡忠盡孝。
李漢秋和壹些專家學者倡議把孟母生孟子的農歷四月初二定為“中華母親節”,可以作為首選;另外,農歷的“春分”含有生命復蘇、壹片生機的涵義,也是不錯的選擇,值得推薦。母親節定在何日,並不是問題的關鍵,可在互聯網上由社會大眾投票決定,應順應民意。但設立中國自己的母親節卻勢在必行。
中華母親花
早在康乃馨成為母愛的象征之前,中國也有壹種母親之花,它就是萱草花。萱草在中國有幾千年載培歷史,萱草又名諼草,諼就是忘的意思。最早文字記載見之於《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朱熹註曰:“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
另壹稱號忘憂(忘憂草),來自《博物誌》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詩經疏》稱:“北堂幽暗,可以種萱”;北堂即代表母親之意。
古時候當遊子要遠行時,就會先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減輕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唐朝孟郊《遊子詩》寫道:“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中華母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