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歷史
湖南古畫戲起源於民歌,並逐漸發展成為曾經醜陋不堪的古畫戲的初級形式。1818(清嘉慶二十三年)出版的《瀏陽縣誌》說:“醜戲童子唱,金鼓響,初十至夜終”。說明曾經唱過壹個很醜的花鼓戲——地花鼓,最晚形成於清朝嘉慶年間。
據楊恩壽《袁譚日記》1862(清同治元年)記載,楊恩壽在湖南永興觀看的“花鼓詞”(即花鼓戲),有書生、書呆子、柳鶯兒、柳鶯兒丫鬟四個角色,情節和表演更為生動,說明此時的花鼓戲不僅已發展為“三小”(肖丹)
傳統戲劇
湖南的古畫戲有400多部,湖北有“大的三十六部,小的七十二部”的說法,多反映人的勞動、男女愛情、家庭矛盾,如《獵鳥》、《潘華》、《薛梅嬌子》、《鞭蘆花》、《繡荷包》、《趕孩子上路》、《補鍋》、《敘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