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知道後,自告奮勇去求農夫還馬。不料農夫不理會子貢的懇求。
孔子說:“用別人不明白的道理來說服他,就像邀請野獸來享受祭祀用的豐富的祭品,邀請鳥兒來聽九韶優雅的音樂。讓子貢勸農夫是我的錯,不是農夫的錯。”
於是孔子讓馬夫去說服農夫把馬還回來。
新郎對農夫說:“妳從來沒有離家到東海之濱去種地。我從來沒有去過妳們西方國家,但是兩個地方的莊稼看起來壹樣。馬怎麽知道那是妳的莊稼,不應該偷呢?”
農夫聽了,覺得馬夫說得對,就把馬還給了馬夫。
人以群分在粗人面前談詩書,是古板文人陷入困境的原因。
新郎說的話如果是自貢的,恐怕農民還是不會接受。為什麽?
因為子貢和農夫在學識和修養上相差太遠,早就有了距離,很難在壹起談。
但是,孔子為什麽不讓新郎先走,讓子貢去勸農夫呢?
如果壹開始就讓新郎走,子貢會不服氣的!現在,不僅子貢沒有怨言,新郎也有了表現的機會。
聖賢能懂人情事理,所以才能人盡其才。
世界上的人不懂得改變,往往害怕現在的規則去束縛別人,害怕用資格去限制別人,害怕對別人兩種長處都有期待。
這樣做事,這樣用人,怎麽可能有成功的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