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工匠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達到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中有“作廟之翼”壹句,說明三千年前詩人就已經在詩詞中贊美過祠堂的翼頂了。在漢代,後世有五種基本的屋頂形式——四坡的“殿丁典”,四、六、八坡或圓形的“金字塔形屋頂”,兩坡兩山墻與屋頂平齊的“硬頂”,兩坡屋頂伸出山墻的“懸頂”,以及上部懸山、下部四周傾斜的“斜頂”。中國古代工匠充分利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的升降折疊、屋頂的翹起凸出,形成了鳥翼飛檐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頂的脊端用適當的雕飾,屋檐瓦片也有裝飾。宋代以後,大量使用琉璃瓦為屋頂增添色彩和光澤。此外,許多其他屋頂樣式相繼出現,並從這些屋頂組合出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造型,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藝術形象方面獲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特征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