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壹。他提倡性惡論。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是為了滿足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紛爭。因此,他主張人性生來就是“惡”,認為“其善是假的”(假的,人為的),要“博采眾長,禮義雙全”。
荀子的弟子韓非、李斯成為法家的重要人物。他們把荀子所看重的“禮”提升為“法”,用法制來恫嚇士大夫和老百姓。同時,韓非還借鑒了道家黃老之術,源於老子,強調無為。他的理想是“君無所為,法無所不為”。
朱對法家的批判有兩個方面:
第壹,我看到了刑名,“蓋老之學淺於佛而失於淺,正如沈晗之學淺於楊默而害於淺”;“楊默比害人,佛比楊默害人,楊為我疑仁,墨家愛疑義,淺薄。”
第二,缺乏善意。“後世論刑者不知此,對沈尚刻薄者不足為信。”
進入現代社會後,許多學者逐漸認識到,法家思想中充滿了壹系列類似法西斯主義的因素,如限制言論自由、愚民弱民、竭力維護君主專制、重農抑商、限制人口流動、對外侵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