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陜北民歌是主要流傳於陜北黃土高原的傳統音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陜北民歌歷史形成較早。比如民歌信天遊,產生於周代中期,成型於漢代。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陜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報的陜北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蘆笙是苗族傳統音樂文化中的核心樂器之壹。在苗族漫長的音樂實踐歷史中,其文化功能並不局限於普遍樂器,其獨特的蘆笙音樂因其社會文化功能的多樣性而形成。2008年6月14日,蘆笙音樂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十八蝶又稱春蝶,是浙江省永康市的傳統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十八蝶源於宋代方巖公戶廟會的娛神活動。1946秋天,村民王春山等人從蚌殼舞者將蚌殼道具掛在背上的開合動作中獲得靈感,制作了蝴蝶道具並用於精心編排的舞蹈隊形中,從而形成了十八只色彩鮮艷、造型獨特的蝴蝶。
4.黃龍戲是吉林省農安縣的地方傳統戲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黃龍戲的雛形出現在19年底。因遼金時農安縣為黃龍府,1959年正式命名為黃龍戲。
5.巴郎鼓舞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藏語指沙木舞、沙木舞、沙木舞。藏語的意思是在廣場上表演的祈求和平的舞蹈。這是壹種流行於甘肅省卓尼縣藏巴瓦鄉和閆濤鄉的古典鍋莊舞。因其風格醒目,與商販使用的鼓(藏語為沙木、沙木)頗為相似,故漢語稱為巴郎鼓舞。
參考以上內容:百度百科-陜北民歌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蘆笙音樂
參考以上內容:百度百科-巴郎鼓勵
百度百科-十八只蝴蝶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黃龍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