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絲是工業時代的產物,中國古代用楔子等工具進行固定,或是采用鉚接或榫接等工藝方式。螺絲的傳入是和機器的傳入同時的,約在洋務運動前後。
鉚接指兩個厚度不大的板,通過在其部位上打洞,然後將鉚釘放進去,用鉚釘槍將鉚釘鉚死,而將兩個板或物體連接在壹起的方法。
榫接是我國古典家具與現代家具的基本結合方式,也是現代框架式家具的主要結合方式。榫接是兩塊材料壹個做出榫頭,壹個做出榫眼,兩個穿到壹起,靠材料的摩擦力將兩塊材料固定在壹起。榫接是我國傳統建築常用的技巧,是先民智慧的結晶。
擴展資料:
螺絲歷史
第壹個描述螺旋物的人是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約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螺旋是壹個裝在木制圓筒裏的巨大螺旋狀物,用來把水從壹個水平面提升到另壹個水平面,對田地進行灌溉。真正發明者並非阿基米德本人。
中世紀時,木匠們使用木釘或金屬釘子來把家具和木結構的建築物連接起來。16世紀時,制釘工人開始生產帶螺旋線的釘子,這些釘子能夠更牢固地連接東西。那是從這類釘子到螺絲釘所跨出的壹小步。
公元1550年前後,歐洲最早出現作為扣件的金屬螺帽和螺栓,都是在簡陋的木制車床上用手工制成的。螺絲起子(旋鑿)在1780年左右出現於倫敦。木匠們發現用螺絲起子旋緊螺釘比用榔頭敲擊,能把東西固定得更好,尤其遇上細紋螺絲釘時更是這樣。
百度百科-螺絲
百度百科-榫接
百度百科-鉚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