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笛是笛子的壹種,也是最早的樂器。又稱鷹笛或鷹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邊音樂器,藏語稱為當讓。用禿鷲翅骨制成,流行於西藏、青海、雲南、四川、甘肅等藏族牧區。常用於獨奏。是藏族青年喜愛的自娛性管樂器,夏天放牧或在田間勞動時經常吹奏自娛。經常放的音樂有《春播》、《上山下山》。
擴展數據
史前骨笛文化
河姆渡古蒂
河姆渡文化(約7000年前)。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笛有幾十支,這是其中的兩支(長7.1cm,長5.31cm)。由鳥類肢骨的中間部分制成。管上穿有壹個或三個圓孔,有的腔內插有另壹個肢骨,類似於現代兒童樂器的竹哨。有些骨笛可以演奏簡單的音調。他們是後世笛子和笛子樂器的遠祖。
鷹骨笛
新疆巴楚縣塔庫薩萊遺址出土了北朝(公元4至5世紀)的骨笛(殘跡)。塔吉克人叫它伊娜,柯爾克孜族人叫它朝鮮語。它由鷹的翼骨制成,長約25,直徑1.5厘米。管子是中空的,兩端相通,管子下端開有三個孔。制作時,先去掉骨肉,鋸掉兩端的接縫,磨平上下管口,去掉果肉。
兩端的噴嘴呈橢圓形,上開口較大,下開口較小。從下開口向上,每隔2.2厘米鉆壹個直徑為0.7厘米(略呈橢圓形)的音孔,鉆三個孔。笛身飾有雕刻圖案或銘文。多用於盛大節日和婚禮,也用於歌舞、挑羊、賽馬等伴奏。音樂包括“我想要我在塔裏的房間”。
百度百科-古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