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開展民間藝術傳承人保護。在普查的基礎上,公布了董誌基、鄭多金、鄭多雄、黃春才、黃敏平等國家、省、市技能傳承領軍人物,並給予補貼,支持他們的個人生活,為他們提供展示和傳授技能的平臺。2006年,董誌基分別在泰順和溫州修建了樂瞳橋和瓊花橋,壽寧工匠鄭多金主持修建了清遠木拱橋——花溪橋。2007年,平南工匠黃春才在旅遊景點白水洋上建造了雙龍橋,2008年,他在平南長橋鎮慈雲村建造了金詩橋。
3.中國中央電視臺拍攝了工匠董誌基和鄭多金的造橋過程,並傳播了他們的造橋技能。2006年,壽寧工匠制作了7座橋梁模型,藏於壽寧縣廊橋博物館。屏南工匠黃春才還制作了6座橋梁模型,藏在寧德博物館和寧德美術館,向遊客展示木拱橋的建造技藝。
4.舉辦兩次木拱橋國際學術研討會,各國橋梁專家將交流施工技術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實地調查和資料收集,出版了寧德市紅亮木廊橋、泰順廊橋、寧德虹橋、平南廊橋、壽寧廊橋等考古調查研究等著作,還制作了施工工藝光盤和影像資料,有效地保護了施工工藝檔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