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政治經濟學,王亞南很早就有清晰的建設思路,指出:“我們已經知道在中國經濟研究的創建階段,有接續的兩大任務必須完成:(1)在消極方面,需要對阻礙中國經濟認識的諸種理論,特別是同商業資本壹樣猖獗的那些商人意識,加以無情地批判;(2)在積極方面,需要依據正確的經濟理論,就中國經濟過渡的轉型性質,采用發展的、全面的以及比較的方法,從中發掘中國經濟的若幹基本運動的傾向與規則。這兩個任務顯然不是很容易完成的。”1中國經濟學,是中國政治經濟學的約定俗成的稱謂,實際上就是“中國經濟原論”。王亞南曾經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舊中國政治經濟學概貌和主要矛盾、發展方向。以中國全體——歷史全體、文化全體——為研究對象,方可打造“中國政治經濟學”。劉永佶做了很好的繼承研究,寫下專著:《中國官文化批判》(2000)、《中國經濟矛盾論:中國政治經濟學大綱》(2004)、《中國政治經濟學--主體·主義·主題·主張》(2010)以及《中國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探究》(2015)。專論也不少,如陳世清《中國經濟解釋與重建》(2009),程恩富《重建中國經濟學》(2015)。這些研究無不強調經濟學的民族歷史本位與現代創新原則,並且都考慮到了最新學術發展態勢。 可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視傳統,服務現代,走古今、中西結合發展的道路,乃是其基本方向。應著眼這種思路,重建“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的引導中國主流的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