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對於中國傳統戲曲來說,他創造的價值就是迎合大眾。畢竟對於古代的觀眾來說,他們是高高興興的去了《上戲》裏的劇場,不管過程有多曲折,劇情有多悲涼,他們都是想在自己心裏得到壹個圓滿的結局。因為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無論是繁榮如漢唐,還是閉關鎖國如明清,壹般都是在小農經濟不變的框架下封閉的,娛樂形式並不多。創造了壹部戲劇,可以長時間演出,娛樂相當壹部分人,而古人的娛樂時間比較少。
壹部劇,如果它的結局是悲劇,可以說對於看劇的人來說感官是不好的,無法長久的離開這種看劇的悲傷體驗,因為他沒有其他的娛樂方式來沖淡這種感覺,不像我們現代人,娛樂方式是多元化的。即使我們看了壹部結局不那麽美好的電影,我們也能衍生出很多其他的想法。而在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古代,人們不會去思考悲劇背後的原因,只會對劇中的悲劇進行捉弄,這在現實生活中已經上升到了自己的悲慘。
可以說,在當今社會,我們對文學的包容程度更高,能夠適應各種結局的文學創作。即使沒有那麽好的結局,我們也可以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對現實的深刻反應。雖然當時看劇的時候我們很難過,但是過不了多久就會忘記那種沈重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