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絲綢之路最早是由張寒在西漢武帝時期開發的。東漢班超治理西域,再次開通絲綢之路,並延伸至歐洲。到了東漢時期,羅馬帝國也第壹次沿著這條貿易路線來到了洛陽,這不僅是歐洲與中國的第壹次交流,也形成了從265438年到20世紀初完整的絲綢之路路線。這條漫長的道路最初主要用於運輸中國古代生產的絲綢,因此得名絲綢之路。
自張漢通出使西域以來,中國與中亞和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綢、緞、綢等絲綢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往中亞和歐洲。因此,希臘人和羅馬人把中國稱為居魯士的國家,把中國稱為居魯士的民族。所謂賽勒斯,就是絲綢的意思。
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之間互通有無的商業大道,也是促進亞歐各國與中國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的壹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賽、執筆從軍的班超、永平東渡、西學玄奘等,都有與這條道路有關的故事。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共同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走廊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個跨國合作成功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