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產生於18世紀中葉,是在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經典貿易理論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解釋了國際貿易的成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2.重農主義者:
重農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張自由經濟,包括自由貿易。他們認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貿易)是確保市場均衡和價格穩定的重要機制。
3.絕對優勢:
斯密在《國家財富(The Wealth of Nations)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於各國商品之間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於自然稟賦和後天的生產條件。
4.貿易保護:
1841年,德國經濟學家弗裏德裏希·李斯特在《政治經濟學的國家制度》中提出了基於民族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理論,指出保護制度應適應民族工業的發展,又稱幼稚工業保護理論。
5.相互需求:
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約翰·穆勒從相互需求的角度確定了國際商品交換的價格,以解釋兩國之間的貿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互需理論本質上是指商品價值由供求關系決定的理論,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完善和補充。
百度百科-國際貿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