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有壹套設計巧妙、隱蔽的排水系統,對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在大佛頭部的***18層發髻中,第4層、第9層和18層分別有壹條橫向排水溝,右胸向左還有壹條溝與右臂後側的溝相連。
耳朵後面,靠近懸崖的地方,有左右相連的洞穴;胸背兩端各有壹個洞,但並不互相鉆透。這些溝渠和洞穴形成了科學的排水、防潮和通風系統,以防止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擴展數據
樂山大佛頭與山平齊,踏河,雙手觸膝,佛姿勻稱莊嚴,坐在山邊的河面上危坐。大佛高71m,高14.7m,寬10m,1021髻,耳長7m,鼻長5.6m,眉長5.6m,口眼長3.3m,頸高3m,肩寬24。
在大佛左右兩側的沿河峭壁上,有兩尊高達16米多的護法王石雕,與大佛共同構成壹佛兩王的格局。還有數百個佛龕、數千尊天王石像,如今匯聚成壹個龐大的佛教石雕藝術群。大佛左側,沿“洞天”是近代開鑿的淩雲棧道的起點,全長近500米。
右邊是九曲棧道,唐代大佛挖掘留下的建築和祭祀通道。佛像雕刻後,有七個亭子(九層或十三層),稱為“巨佛閣”和“大象閣”。佛閣屢建屢毀,宋代重修“淩雲閣”“天寧閣”。“洪堡亭”建於元代;“佛棚”建於明朝崇禎年間,“佛亭”建於清朝,最後被毀。
百度百科-樂山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