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韻大鼓是中國曲藝之壹。由河北滄州、河間流行的木鼓發展而來,形成於北京、天津。河北木鼓傳入天津、北京後,改以北京的聲調發詞,吸收了石、馬頭、京劇的壹些唱法,創造了壹種新腔,專門唱短曲目,叫京韻鼓,屬於鼓樂。
京韻大鼓主要流行於華北和東北地區,包括北京和天津。是中國北方說唱音樂中藝術成就較高的流派,在中國說唱音樂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流派大師
京韻大鼓的主要代表是劉寶全,被譽為“鼓業之王”。、張(張)與齊名,形成了柳、白、張三大流派。
白鳳鳴是劉寶全的壹名學生,早年曾學習劉寶全的唱法。他的長兄白,曾是的壹名弦樂演奏者。他根據白鳳鳴聲音寬而低的特點,吸收和借鑒了白雲鵬的歌唱藝術,與白鳳鳴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共同創造了以“反子腔”見長的蒼涼悲壯的“小白派”,對天津“羅玉生”的形成產生了影響。
民國初年,專門從事京韻大鼓演唱的名師王文瑞培養了壹批女演員。民國三年(1914)後,在北京天橋建立了女演員唱鼓圖書館,又稱落子堂。
民國五年(1916)以後,還有環翠軒、歐香榭、振華園等近十家。最著名的演員(當時叫)是馮鳳喜、余瑞豐、梁、和何金貴。
30年代後,李蘭芳、吳大平、王淑貞在天橋德藝軒、西城桃李園演唱。40年代初,在京培養長大的女演員小黑姑娘、小、小、小等紛紛赴津演出,有的成名並在當地定居。
天津著名的女鼓手有耿姑娘、付桂清、、、趙寶翠、張、桑紅林、肖才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