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染,古稱蠟纈。我國西部民族民間傳統印染工藝。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流行於漢唐,興盛於宋元。1987年在貴州安順市平壩縣桃花村苗族劉姓的壹座洞葬群棺中,不但發掘了漢唐時代的陶釜和酒具,而且首次發掘了宋代彩色蠟染褶裙,燦然如新,圖案為“鷺絲鳥紋”,款式與現代苗族褶裙相差無幾。
安順素有“蠟染之鄉”的美譽,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就陳列有清代皇家宮廷珍藏的壹幅安順市郊苗族蠟染背扇扇面。
安順蠟染實際上分為蠟畫和蠟染兩種形式。蠟畫是用銅刀(蠟畫工具)蘸上高溫加熔的蜂蠟,在白布上信手畫出,花鳥魚蟲,江河湖泊,惟妙惟哨,栩栩如生,然後繪畫者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填以各種顏色即成。蠟染是將畫好的作品通過防染、煮沸、去蠟、漂洗、花現,加之神秘莫測的冰紋,使蠟染更具抽象畫派的韻味。蠟染在安順苗族布依族婦女中,頗為盛行。苗族圖案帶有史書性質,似鎧甲,像文字,或寫意、或抽象,任隨馳騁;布依族大多是圖騰圖案,有太陽紋,有雲雷紋、有回紋、有銅鼓紋,連續對稱,古樸典雅。蠟染布料常用做衣裙、圍腰、床單、背扇、帳檐、挎包、帽子、時裝。目前安順蠟染已是中外遊客追求的時尚。20世紀80年代,以苗族民間藝人楊金秀為代表的壹批批蠟畫能手應邀出訪歐美等地進行技藝表演,受到許多國際友人及專家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