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字元宵節的寓意:五谷豐登,迎春接福。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壹個月圓之夜,此時壹元復始,大地回春,同時國人歷來重首尚新,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同時,元宵節還突破了長安宵禁的限制,使得民眾社會娛樂空間和時間大大拓展。與此相對應的,是女性這壹歷來為禮教所束縛的群體,也暫時獲得自由,可以盡興參與到元宵節狂歡中。
在唐朝,不僅平常深鎖宮闈的宮女們可以參加元宵節的盛裝遊樂,長安郊縣的少女少婦們,也可以在燈輪下踏歌三日夜,“歡樂之極,未始有之”。
歷史價值:
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壹個較長的過程。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如今,隨著時代發展,今天的元宵節正從家庭走向社會。不論元宵、彩燈、煙花如何變化出新,這些元宵節延續的古老傳統風俗依然沒變。這些傳統文化的元素,它始終是人們心中割舍不斷的情愫。